第53章 無人能製止(1 / 2)

“那麼…”厲殷深吸一口氣,環顧眾人,道:“諸位,後會有期了!”

眾人亦紛紛回禮,厲殷轉身向南,側影悠長,離開了。

“雲兄,代我照顧好明蘭!”人影漸稀,官道之外,忽而傳來這麼一句。

這是他留下的最後一句話。

因向勵尚處昏厥不醒之中,雲塵樺等人擔憂夏靈的父親隨時可能離去,一旦向勵醒來再次發狂,無人能製止,所以大家也都呆在一起,不曾分離一人。

雲塵樺等人本想將死去的師弟們的屍首帶回蜀山安葬,但夏靈的父親卻說,這些屍首受了向勵的狂性魔氣影響,無法根除,不宜長時間接觸,否則必會生變,因此,雲塵樺隻能吩咐雲渝雲乾,找了一處清淨之地,將諸人遺體火化,留下的骨灰裝在壺中,約定回山再立個靈位。

他們沒有直接禦劍回到古東宗或者川內,而是沿路乘舟泛河、策馬奔騰,一者,他們須將二世子護送至成都蜀宮方可,二者,向勵與二世子都不適宜被人載著禦劍,三者,夏靈的父親,提議想走走陸路,沿途觀賞這人界的山川河流,民風習俗。

眾人都沒想到向勵深陷昏迷會如此之久,載他同行極是不便,離開宛城兩三日後,大長老見此不過,不知施了什麼秘術,竟憑空將向勵變消失了!

起初,雲塵樺與琉樂極力反對,連夏靈也苦苦哀求,直到大長老再三保證不會害他,又每日將向勵變回來給他們看上一看,琉樂等人才稍得安心。

於是乎,眾人繼續一路西行,入武關、走駱穀、南下定軍山,不知不覺半月有餘,遂至漢中。

“天色漸暗,今日,我們在這裏歇腳吧。”大長老翻身下馬,眾人仰頭一望,隻見城門上牌匾中鐫刻著兩個剛正不阿的大字——漢中!

“漢中嗎…”琉樂在這一路上,也確實稍稍完了自己的一個心願,就是遊曆這東方的世界。

起初,她還對大長老的提議頗有微辭,但懾於他的修為,需要隱藏身份的琉樂不能太過高調,到後來,沿途見識了不少人文地理,廣增眼光,心中的不平才慢慢消去不少。

此刻見到漢中城,她的心間,又回憶起眾人在路上討論漢中的一二風聞。

這漢中的來曆十分淵源,如若細細說起,這漢人一詞,就與漢中有著極大的關聯。

昔日,楚漢相爭,項羽封劉邦為漢王,為巴、蜀、漢中之王,都城南鄭。

劉邦欲與項羽決一死戰。謀臣蕭何力勸:“臣願大王王漢中,養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

也就是說,讓劉邦在漢中漸漸凝聚民心軍力,以備後圖四海。

劉邦入了漢中,項王派士卒三萬名隨往,劉邦率數萬人,從杜南入蜀中,進入漢中境內。

張良送劉邦至褒中,臨別之際,向劉邦建議:“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劉邦稱善,遂燒絕棧道,使項王無西顧漢王之憂。

於是,漢王劉邦躲過了項王猜疑,得以在漢中休養生息,厲兵秣馬,擴充實力,後出定三秦,建立大漢天下。

漢朝的開辟,遂使海內漸漸有了漢人一說,也是漢民族形成的一個關鍵點,故而漢中盆地有這麼一個美譽:“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

繞開這些曆史不說,漢中也是個非同尋常的地方,它位於秦嶺之南,大巴山之北,漢江的源頭,同時,更是蜀川的北大門,古人有雲:“如無漢中,則無蜀川!”

漢中境內,還有許多的珍奇寶獸,珍貴藥草,都是四海聞名,此外,漢中曾為諸葛丞相伐魏時的總據點,至今仍留下不少風跡可覓,可從其中感歎其昔年一二神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