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太空環境知識(1)(1 / 3)

目前我們所麵對的太空環境

自宇宙大爆炸以後,隨著宇宙的膨脹,溫度不斷降低,現在,太空已成為高寒的環境,平均溫度為-2703℃。在太空中,各種天體也向外輻射電磁波,許多天體還向外輻射高能粒子,形成宇宙射線。如太陽有太陽電磁輻射、太陽宇宙線輻射和太陽風。太陽宇宙線輻射是太陽在發生耀斑爆發時向外發射的高能粒子,而太陽風則是由日冕吹出的高能等離子體流。

許多天體都有磁場,磁場俘獲上述高能帶電粒子,形成輻射很強的輻射帶,如在地球的上空,就有內外兩個輻射帶。由此可見,太空還是一個強輻射環境。

太空還是一個高真空、微重力環境。重力僅為百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克(即重力加速度),而人在地麵上感受到的重力是1克。

太空垃圾危害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進軍宇宙以來,人類已經發射了4千多次航天運載火箭。據不完全統計,太空中現有直徑大於10厘米的碎片9千多個,大於1.2厘米的有數十萬個,而漆片和固體推進劑塵粒等微小顆粒可能數以百萬計。

不要小看這些太空垃圾,由於飛行速度極快(6~7千米/秒),它們都蘊藏著巨大的殺傷力,一塊10克重的太空垃圾撞上衛星,相當於兩輛小汽車以100千米的時速迎麵相撞,衛星會在瞬間被打穿或擊毀!試想,如果撞上的是載人宇宙飛船……而且人類對太空垃圾的飛行軌道無法控製,隻能粗略地預測。這些垃圾就像高速公路上那些無人駕駛,隨意亂開的汽車一樣,你不知道它什麼時候刹車,什麼時候變向。它們是宇宙交通事故最大的潛在“肇事者”,對於宇航員和飛行器來說都是巨大的威脅。

目前地球周圍的宇宙空間還算開闊,太空垃圾在太空中發生碰撞的概率很小,但一旦撞上,就是毀滅性的。更令航天專家頭疼的是“雪崩效應”——每一次撞擊並不能讓碎片互相湮滅,而是產生更多碎片,而每一個新的碎片又是一個新的碰撞危險源。如果有一天,等地球周圍被這些太空垃圾擠滿的時候,人類探索宇宙的道路該何去何從呢?

太空垃圾是人類在進行航天活動時遺棄在太空的各種物體和碎片,它們如人造衛星一般按一定的軌道環繞地球飛行,形成一條危險的垃圾帶。太空垃圾可分為三類:一是用現代雷達能夠監視和跟蹤的比較大的物體,主要有各種衛星、衛星保護罩及部件等,這類垃圾目前已達8000多個;二是體積小的物體,如發動機等在太空爆炸時產生的,其數量估計至少有幾百萬;三是核動力衛星及其產生的放射性碎片,2000年,這類衛星送到地球軌道上的碎片已達3噸。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揭開了人類太空時代的序幕,同時也為太空送去了第一批垃圾。當時,宇航員完成飛行任務,把衛星的裝載艙、備用艙、儀器設備及其他遺棄物都留在了衛星軌道上。此後,隨著人類太空史上的一次次壯舉,太空垃圾與日俱增。人類先後已將4000餘顆衛星送入太空,目前仍在正常運轉的僅有400餘顆,其餘的或墜毀於地球表麵,或遺留在太空,成為太空垃圾。據統計,目前約有3000噸太空垃圾在繞地球飛奔,而其數量正以每年2%~5%的速度增加。科學家們預測:太空垃圾以此速度增加,將會導致災難性的連鎖碰撞事件發生,如此下去,到2300年,任何東西都無法進入太空軌道了。

太空垃圾給航天事業的發展帶來了隱患,它們成為人造衛星和軌道空間站的潛在殺手,使宇航員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要知道,太空垃圾是以宇宙速度運行的。一顆迎麵而來的直徑為0.5毫米的金屬微粒,足以戳穿密封的飛行服;人們肉眼無法辨別的塵埃(如油漆細屑、塗料粉末)也能使宇航員殞命;一塊僅有阿司匹林藥片大的殘骸可將人造衛星撞成“殘廢”,可將造價上億美元的航天器送上絕路。在人類太空史上,太空垃圾造成的事故和災難屢見不鮮。1983年,美國航天飛機“挑戰者”號與一塊直徑0.2毫米的塗料剝離物相撞,導致舷窗被損,隻好停止飛行。1986年,“阿麗亞娜”號火箭進入軌道之後不久便爆炸,成為564塊10厘米大小的殘骸和2300塊小碎片,這枚火箭的殘骸使兩顆日本通信衛星“命赴黃泉”!1991年9月15日,美國發射的“發現者”號航天飛機差一點與前蘇聯的火箭殘骸相撞,當時“發現者”號與這個“不速之客”僅僅相距2.74千米,幸虧地球上的指揮係統及時發來警告信號,它才免於喪生。據計算,目前太空軌道上每個飛行物發生災難性碰撞事件的幾率為3.7%,發生非災難性撞擊事件的可能性為20%。以此計算,今後每5~10年將可能發生一次太空垃圾與航天器相撞事件,到2020年將達到2年一次。

生長在太空裏的植物

人類實現了第一次宇宙飛行之後,航天技術得到迅猛發展,人們不但飛上了月球,還在宇宙空間建立了太空站,可以讓人在裏麵住上一年半載。於是,“宇宙食物”就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大問題。

在長途宇宙飛行和空間站中生活的宇航員需要有大量的食物,如果僅靠自己攜帶和地球輸送,是有困難的。最理想的方法莫過於在宇宙飛船和太空站中種上植物,做到自產自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