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後記(1 / 3)

青海湖--斷裂和崩潰之湖

“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鹹水湖,麵積為4427平方公裏,湖麵海拔3197米,最深處38米。湖中有5個小島,以海心山最著名。”這是1966年4月版的《中國地圖冊》有關青海湖的介紹。

在這裏我想說的是,青海湖會不會永遠都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會不會它現在已經不是了呢?或者說,即使它現在還是老大,那也是逐漸縮小走向衰弱的老大,用不了多少年老大的地位就會拱手相讓了。誰也無法阻攔這個自然地理的悲劇按照它應有的邏輯發展下去。令人無可奈何的趨勢中我們看到的情形隻能是越來越小,越來越小,直到消失。實際上作為古大海的遺存(也有人認為是三百萬年以前,因地層斷陷產生窪地積水而形成的新構造斷陷湖泊),青海湖的曆史一直就是一個越來越小的曆史。1988年,中國學者和瑞士、澳大利亞學者合作研究青海湖古氣候特征時,在湖畔黑馬河邊一米以下的黃土層中發現了十餘件以刮削器為主的舊石器和骨器以及大量的炭渣、灰燼、貝殼,經確認這些遺物的形成年代距今有一萬一千年左右,它出現在高於青海湖現在水位一百多米的黃土階地上,說明那個時候青海湖的水位比現在至少要高出一百米。遠古的人類居住在湖邊的洞穴裏,漁獵為生,繁衍生息,不知道有沒有想到他們麵對的那座大湖和人的生命一樣,也全然不是永恒的。

麵積的縮小是不可扭轉了,那麼湖中的小島呢?是不是如同《中國地圖冊》介紹的那樣永遠都是“有5個小島,以海心山最著名”呢?會不會現在已經不是了呢?是的,已經不是了。其中崛起於湖西水中的鳥島早就和陸地連為一體,不再是真正的島嶼,隻能算是半島,或者連半島也算不上,隻能算是一片湖岬或一片灘塗了。由於湖水沉降,湖中的小島即裸出湖麵的礁石漸漸多起來,甚至連湖體都分裂成了幾個以上。1985年我發表了中篇小說《大湖斷裂》,虛指道德斷裂,實指湖體斷裂。當時有人公開指責我:你這是胡扯,青海湖環湖一周一千裏,這麼大的湖怎麼會斷裂?直到2001年底,才有人告訴我:你沒有胡扯,你說對了,青海湖真的斷裂了。他提供給我一條發表在2001年10月23日《京華時報》上的消息,消息說:“中國社會科學院鹽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馬海洲在研究青海湖衛星影像圖時驚奇地發現,舉世聞名的青海湖分離出了兩個新的子湖。”(加上原來緊貼湖東岸的尕海和耳海,現已有了四個子湖。)該消息又說:“形成子湖的原因是湖水下降,湖底逐漸裸露,加上風沙侵襲,逐年形成了一條沙堤。”其實子湖一說純屬美化,說白了就是由於生態遭到破壞,湖床凸現,青海湖從中間斷裂了,斷裂成好幾個湖了。時間終於證明:“大湖斷裂”不是虛妄之言;時間還將證明,大湖會繼續斷裂下去,斷裂成許許多多個子湖,然後飛快地消失在人類還有時間為它憑吊為它傷逝的日子裏。

青海湖日益縮小和日益破碎的原因不外是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這樣的惡化既有天災也有人禍,更多的則是天災和人禍的聯袂--人禍誘發了天災,天災擴大了人禍,總結起來無非就是以下三個方麵:一是全球氣候變暖,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層黑洞興風作浪,使得湖水的蒸發量與日俱增,好比有一隻巨大的勺子不斷舀起湖水潑向城市和陸野,雖然是“物質不滅”,但湖水一旦潑出去就不是水而是泥而是氣而是廢物了。二是雪山消失,冰川退化,作為水源補給的大小近八十條河流百分之八十已經幹涸,主要供水河布哈河、烏哈阿蘭河、沙柳河、哈裏根河、甘子河、倒淌河、黑馬河有的已是半枯狀態,有的經常出現季節性斷流。三是環湖草原牲畜嚴重超載,加上大麵積開荒種糧種油,湖區人口不斷增加,天然灌木林遭到嚴重破壞,原始的生態蕩然無存,水土保持已是毫無可能,致使土地沙漠化的速度驚人,蔓延之勢不可遏止。鳥島四周二十年前還是一片野秀崢嶸的草場,現在已是風過沙起,黃塵一片;大湖南部靠近黃河的地段,無邊的荒漠早已經代替了無邊的草野;大湖北岸海晏沙漠的膨脹擴大更是來勢凶猛,飛來的沙山座座相連,聚浪成海。在沙漠肆無忌憚的吞噬下,浩瀚的環湖草原岌岌可危,淼茫的青海湖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