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寶寶出生後呼吸到第一口空氣時,會激發心髒和動脈的結構迅速改變,從而使血液被輸送到肺裏。
準媽媽的生理變化
到了這周,子宮的位置和高度和上周差不多,羊水減少了,有600~800毫升。妊娠全程,母親體重比原來體重增加10~14千克。
現在子宮頸和會陰變得更加柔軟,以利於寶寶通過。準媽媽會覺得這等待的日子變得格外漫長,不規則的腹痛、下肢浮腫、靜脈曲張等的症狀更加明顯。準媽媽要做好入院準備,隨時留意見紅、破水、陣發性腹痛等產兆,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避免胎膜早破,即通常所說的早破水,就是還未真正開始分娩,胎膜就破了,陰道中的細菌會侵入子宮,給胎兒帶來危險。一旦發現陰道有水流出,應立即上醫院。
月經周期較長的人,預產期可能要延後。如果預產期超過1周仍沒有分娩的跡象,應到醫院檢查。
準媽媽的保健與護理
產後出血的原因及預防
或許有些準媽媽會覺得納悶:不是每個產婦生完孩子之後,陰道都會像來月經那樣流幾天的血麼?還能怎麼預防?是的,每個產婦在產後3~7天內都會從陰道內排出一些類似於月經的血性分泌物,我們稱之為血性惡露,也叫產露,這是正常的,不屬於產後出血。醫學上,產後出血是指胎兒娩出後24小時內陰道流血量超過500毫升者。產後出血是產婦死亡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國目前居首位。產婦一旦發生產後出血,預後嚴重,休克較重持續時間較長者,即使獲救,仍有可能發生嚴重的後遺症。
子宮收縮無力是產後出血最常見的原因。在正常情況下,胎兒娩出後,由於胎盤從子宮壁上剝落,引起子宮出血,這時要依靠子宮肌肉的強烈收縮,使子宮壁上的血竇因受壓而關閉,並使血流逐漸緩慢而形成血栓,使出血停止。如果胎兒娩出後宮縮乏力使子宮不能正常收縮和縮複,不能有效關閉子宮壁上正在出血的血竇,將引起產後出血。而產婦精神過度緊張,分娩過程過多使用鎮靜劑、麻醉劑;異常頭先露或其他阻塞性難產,致使產程過長,產婦衰竭;產婦子宮肌纖維發育不良;子宮過度膨脹,如雙胎、巨大胎兒、羊水過多,使子宮肌纖維過度伸展;產婦貧血、妊高征或妊娠合並子宮肌瘤等等情況,都有可能造成子宮收縮無力。
另一個引起產後出血的原因是胎盤剝離不全,由於胎盤問題而引起的出血。在胎兒娩出之後,如果胎盤剝離不完全,一部分與子宮壁分離,其他部分尚未剝離,或大部分排出,還有一小部分未排出而滯留在子宮腔內,都可影響子宮收縮而出血不止。有時部分胎盤和子宮壁粘連,或植入子宮壁內,不能自然分離,而從其他已剝離部分出血,這種出血量往往很大。
在分娩過程中由於胎兒過大、急產或手術產時,使產道撕裂,也可發生大量出血。如果施行會陰切開後,不注意止血,也可造成出血過多。
再有,就是產婦本身患有全身出血傾向性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均可引起產後出血。重症病毒性肝炎,也可引起產後出血,但不多見。
準媽媽在產前做好預防工作,可以大大降低產後出血的發病率:
①做好孕前及孕期的保健工作,對有胎盤異常、貧血、妊高征、子宮肌瘤、巨大胎兒等情況或孕婦本身有出血傾向的,應加強產前檢查監護,不宜妊娠者,及時終止妊娠。有高危因素者應當提前住院待產。
②準媽媽在分娩過程中盡量保持心態平和,避免過度緊張和恐懼。
③產前掌握分娩時呼吸和用力的技巧,分娩中合理運用,避免過度疲勞。產前吃飽以保證有充足的體力分娩,分娩過程中要注意補充水分。
④分娩結束後,產婦應聽從醫生的安排繼續留在產房觀察2小時,有特殊情況及時告訴醫生。
⑤早期哺乳可刺激子宮收縮,減少陰道流血量,所以,當醫生把寶寶抱到你身邊時,不管你的乳房是否已經開始泌乳,不妨都給寶寶做早吸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