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幾周嬰兒可以睡在你臥室中的搖床裏或嬰兒床裏,這樣應付頻繁的夜間喂奶比較方便,醫生也建議這樣做來預防“嬰兒猝死症”。不過,嬰兒應該盡早睡在自己的房間裏,他(她)所有的衣物和相關用品也可以放進去。
大多數父母都是懷著“孩子至少得住好幾年”的想法來準備嬰兒房的。因此,裝飾嬰兒房應采用既適合孩子的學步期,也符合學齡前階段的風格。
研究顯示嬰兒喜歡紅、藍、白等大膽的顏色及醒目的造型,柔和的色彩和模糊的造型比較無法引起他們的注意。可以把形狀有趣或是音樂風鈴懸掛在孩子的搖床上方;大幅的動物圖像,令人喜愛的卡通人物造型可以掛在牆上。
為了安全起見,嬰兒房內的所有電源插座,都應該安上防兒童觸摸的罩子,散熱器也要安裝防護裝置。不可以把嬰兒床直接放在熱源旁邊,如果地上鋪設有地毯,要確定地毯背麵有防滑材質,以防滑倒。
必備品
嬰兒房要有一張齊腰、可移動、有抽屜的換裝桌,以便存放尿布、擦巾和其他清潔用品;嬰兒用品放在架子上,架子距離換裝桌不超過一臂之遙,這樣能確保你不會在無人看護的情況下,將嬰兒放在換裝桌上,因為他隨時有可能滾下來。你還需要抽屜櫃和櫥櫃放置孩子的衣物,用架子或大箱子來擺玩具,以後可以用來存放兒童書籍。
夜間哺乳時使用台燈或安裝有調光器的主燈,再加上一張舒適的搖椅,你可以坐著給孩子喂奶。花錢買一些高品質的窗簾或百葉窗,清晨喂奶或白天睡覺時才能阻隔陽光。買一個嬰兒監視器,這樣一來嬰兒如果哭了,你在另外一個房間就聽得見,還能確保嬰兒房的溫度適當(保持在20℃左右),室內的通風良好又很安靜。
第38周:開始為寶寶出生做準備
胎寶寶的發育狀況
現在,寶寶的體重為3.1千克,頂臀長不會有大的改變,仍舊為35厘米,全身長度為47厘米。
此時胎頭增長緩慢,體重仍繼續增加。胎兒的頭進入準媽媽的骨盆後,騰出了更多的地方長他(她)的小胳膊、小腿、小屁股。現在胎兒身上原來覆蓋著的一層細細的絨毛和大部分白色的胎脂逐漸脫落、消失,胎兒的皮膚變得光滑。這些物質及其他分泌物也被胎兒隨著羊水一起吞進肚子裏,貯存在他(她)的腸道中,變成墨綠色的胎便,在他(她)出生後的一兩天內排出體外。
從這周開始出生的寶寶就可以稱為足月兒了(38周到42周分娩都稱為足月分娩)。這也意味著,你的寶寶隨時可能呱呱落地了。
準媽媽的生理變化
現在準媽媽肚臍和子宮底之間的距離有16~18厘米,宮高為36~38厘米。胎頭下降後,準媽媽胃部的壓迫感減輕,呼吸也暢順了,食欲好轉,時有饑餓感。因為胎頭進入了骨盆,準媽媽感覺胎動會減少。每天幾乎都有無痛性的、不規則的宮縮,導致腹部出現強烈緊繃感。陰道裏白色透明的分泌物增多,並且常有尿意。準媽媽現在應該適當活動,充分休息,密切關注自己身體變化,留意臨產征兆的出現,隨時做好入院準備。
準媽媽的保健與護理
了解胎膜早破
“胎膜早破”是什麼,或許很多準媽媽不知道,但“破水”這個詞兒相信準媽媽都聽過,“胎膜早破”其實就是“早破水”,指未進入產程之前,羊膜已自然破裂而導致羊水流出。胎膜早破是妊娠晚期較為常見的異常現象,準媽媽們應加以提防。
在正常情況下,破水是在宮口開全前後,由陰道流出的一股羊水,之後還會不斷地向外滲出。早期破水是產科的並發症,也就是說,它是一種不正常的狀況。胎膜早破很容易並發宮腔感染,接著可導致胎兒感染,而且早破時間越長,則感染機會越多;胎膜早破還容易導致臍帶脫垂,使胎兒血液循環中斷,導致胎兒突然死亡——這是胎膜早破最危險的並發症;羊水過早流幹了,分娩時產道得不到潤滑,有可能導致產程延長。對母體來說,胎膜早破最嚴重的後果在於感染,表現為發熱、白細胞升高、子宮壓痛、胎心加速及羊水有臭味等。致病菌來自陰道或外陰部位,常伴菌血症現象。
所以,如果破水時妊娠已滿36周,胎兒已經成熟,醫生一般在24小時之內讓孩子出生,因為超過24小時以後,細菌感染的幾率增加,胎兒發生敗血症,或者母親發生感染的幾率都會相對提高。假使有其他的妊娠並發症,譬如胎兒的心跳不穩、胎位不正,或者其他的原因,可以直接利用剖宮產讓胎兒娩出。若妊娠未滿36周,胎兒發育不夠成熟,便會出現早產兒。
可見,胎膜早破可導致早產率升高,圍生兒死亡率增加,宮內感染率及產褥感染率皆升高,是一種絕不可掉以輕心的妊娠及分娩期嚴重並發症。
造成胎膜早破的可能原因主要有:創傷;宮頸內口鬆弛;妊娠後期性交產生機械性刺激或引起胎膜炎;下生殖道感染,可由細菌、病毒或弓形蟲等引起;羊膜腔內壓力升高(如多胎妊娠、羊水過多);胎兒先露部與骨盆上口未能很好銜接(如頭盆不稱、胎位異常等);胎膜發育不良等。
預防胎膜早破的發生重點在於積極預防和治療下生殖道感染,重視孕期衛生指導;妊娠後期禁止性交;避免負重及腹部受撞擊;妊娠後期避免過度勞累;宮頸內口鬆弛者,應臥床休息,並於妊娠14周左右施行宮頸環紮術。在妊娠中後期,一旦發現陰道流水,應疑為早破水,立即躺下,為了避免羊水流出過多和臍帶脫垂,後臀部稍墊高一些,同時由家人聯係產科醫生盡快送往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