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老俞寄語創業者和大學生(3)(1 / 2)

後來,他又奮鬥了兩年,考上北京大學政治係的研究生。3年學成後,他被分配到國家一個機關工作,各方麵都很不錯,他還是不滿足。

在這個時候,他遇到了俞敏洪,俞敏洪告訴他:“隻要把托福、GRE考過去,就肯定能進入美國頂級政治學院,美國人很欣賞你這種自我締造出來的英雄。”

於是,他開始刻苦讀英語,考過了托福,順利地進入了哈佛大學約翰肯尼迪政治學院。兩年畢業後,進入世界銀行工作,年薪達到了8萬美元。這時他已經34歲了,他找了一個非常漂亮的女孩做太太。在婚禮上俞敏洪問他:“接下來你準備幹什麼?”

新郎回答說:“人總是要有理想的,我就因為每到一個台階上還在想著上一個台階,結果總是不清楚我終身的問題。如今,我隻能想我下一步怎麼辦。但在我想下一步怎麼辦的時候,我的生活就已經得到了全麵的改變。那麼我下一步就該想我終身的東西了:我的理想很簡單,我要變成中國總理級或副總理級幹部。我再在世界銀行幹兩年,之後我一定會到中國來當官。”

現在的他已成為中國某省財政係統的一把手。

從美國辭職回來當官,他的年薪也由10萬美元變成1萬人民幣,俞敏洪問他為什麼敢於放棄10萬美元的年薪。他的理由很簡單,因為小張有另外一個理想:他覺得他接受了中西方文化教育以後,他要用他的那種理念和感覺來為中國作貢獻,他要為自己的那個總理、副總理的目標去奮鬥。這就是他的理想。

“年輕人要時刻相信夢想,如同相信在黑暗中仍然能看到北極星,追求+能力+智慧=得到自己想要的。”俞敏洪說,想要得到什麼,才能成為什麼。人生中的那顆北極星,讓他成就了新東方從1993年9個學生到2004年80萬學生的奇跡,從夫妻店到4000多名員工的發展,從無名小卒到如今中國唯一拿到美國教育投資的民辦學校的跨越。

不管是今天還是未來,我們都要依靠生命的北極星來引導我們的靈魂,使我們能夠迅速走出人生的“沙漠”。

摒棄“熊貓基因”,植入“狼性基因”

俞敏洪在美國曾經看到一個關於熊的紀錄片,看完這個紀錄片後,俞敏洪改變了對熊貓的看法。

在很久很久以前,熊貓和北極熊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熊。後來由於氣候變化,同一祖先的熊就分為兩批,一批遷徙到了中國四川的溫帶地區,另一批則遷徙到了北極的寒帶地區。按照我們的邏輯,進入寒帶地區的熊處境不是很好,稍有不慎就會被凍死、餓死,而在溫帶地區的熊會很容易活下來。

但是我們都想錯了,結果正好相反,由於四川的溫帶地區環境優越,熊漸漸變成了熊貓,由以前比較凶猛的動物變成嬌生慣養、瀕臨滅絕的動物。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結果,科學家解釋說,因為熊貓犯了兩個錯誤:

第一,熊貓自動退出了競爭行列。溫帶地區的食肉動物很多,如老虎、獅子、狼,它們常會和熊貓搶食物吃,所以熊貓一生氣不吃肉了,退出了與其他肉食動物競爭的行列。

第二,熊貓選擇了吃竹子,這是它犯的第二個致命的錯誤。當竹子開花了,或者沒有竹子的地方,它就無法生存,而且它把自己永遠局限在了四川。

俞敏洪將自己的感悟聯係到實際,得出這樣的結論:“當竹子越來越少的時候,就有大批的熊貓被餓死,最後隻剩下了全世界僅有的幾隻熊貓。而北極熊卻在北極生活得很好,比熊貓要凶猛,體重比熊貓要大至少兩倍。它本來是陸生動物,但是最後也能在海中遊泳幾個小時,並且能捕食水中大量的生物,吃海豹,吃海象,吃各種蝦和魚,最後實在沒有東西可吃,在零下40度的北極,它卻能夠席地冬眠。過了三四個月以後,北極熊冬眠結束,拍拍身上的雪,又是一頭好熊。也就是說,因為北極生存環境惡劣,造就了北極熊強大的體魄和強大的生存能力。無數的生物學家都做過實驗,同種生物放在兩種不同的環境中,一種是非常舒適的環境,一種是要通過努力才能取得食物的環境,最後的結果永遠是生活安逸的生物不是早死就是病死,而在惡劣環境下的生物卻過得非常快樂而且長壽。人也是一樣,凡是那些在艱苦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人,都是比較堅強、有活力並能取得成功的人。而在舒適安逸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人通常都是沒什麼出息的人,這從中國無數家庭的例子中都可以看到。所以說,退出競爭、避免艱苦絕對不是什麼好事。艱難困苦是幸福的源泉,而安逸享受是苦難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