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了解:護理倫理學基本理論的內容、意義與局限性。
熟悉:護理倫理學基本範疇。
掌握:護理倫理的基本原則及對護理人員的要求。
護理工作與人的生命息息相關,其主旋律就是人性化關懷和照顧。麵對護理對象,護理人員的行為絕不是簡單的不受思想、理論和觀點支配的行為。在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必須思考自己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怎樣做才對自己的服務對象有利,對他人和社會有利等問題,並思考其護理行為背後的原因是什麼等問題。因此,如何對待人,如何為人提供服務而形成的哲學思想或倫理學理論和觀點就必然成為護理人員的行動指南。
第一節護理倫理學的基本理論
護理倫理學作為一門研究護理職業道德的學科,是在有關生命問題的理論指導下發展而來的。這些理論包括生命論、人道論、美德論、道義論、功利論等,是構建護理倫理學體係的理論基石。
一、生命論
生命論是關於人的生命本質和意義的理論,人們對如何認識生與死、如何處理生與死的矛盾,即對生命的認識和看法。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醫學科學的發展,生命論也在變化和發展,先後經曆了生命神聖論、生命質量論、生命價值論3個不同的認識階段。
(一)生命神聖論
1.生命神聖論的含義生命神聖論是強調人的生命具有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的道德價值的倫理理論,認為人的生命是極其重要的。這是一種古老的傳統的生命觀,主張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尊重人的生命,盡量挽救人的生命;一切人為終止生命的行為都是不道德的。《黃帝內經》中指出“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呂氏春秋》中也提到“聖人慮天下,莫貴於生”。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強調“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費爾巴哈也主張“生命就是人的最高的寶物”。生命是神聖的,這種尊重人的生命的觀念,也最終成為護理倫理學的重要觀點。
2.生命神聖論的意義
(1)使人們珍重生命,有利於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在人類社會早期,人們意識到生存的艱難,產生了生命極其寶貴的生命神聖思想。這種思想的產生有利於人類種族的延續。
(2)促使醫學科學和醫學職業的產生並促進其發展生命神聖論是醫學科學和醫學職業產生的基礎。生命寶貴,所以當生命受到傷害、受到疾病折磨的時候,就需要一種學問予以研究和解決,需要有一種職業、一部分人專門為這些受傷害以及疾病折磨的人們提供幫助。這門學問就是醫學,這種職業就是醫療衛生職業,這些專業人員就是醫務人員。生命神聖思想,激勵人們探索生命的奧秘,發現診治疾病的新方法,建立維護人類健康的完善醫療衛生製度,也大大促進醫學科學的發展和醫療技術的進步。
3.生命神聖論的局限性由於生命神聖論是抽象地、絕對地強調生命的神聖性,片麵強調生命至上,即隻注重人類的人口數量,卻忽視了人口的質量。其主張對人的生命應不惜一切代價進行搶救,甚至不惜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在缺醫少藥的情況下,這種理論思想嚴重影響衛生資源的分配。而在人口過剩的今天,強調絕對的生命神聖,也影響著計劃生育政策和醫學新技術的開展。
(二)生命質量論
1.生命質量論的含義是指以人的自然素質的高低、優劣(如器官功能、智商、全身狀態等)為依據,而采取不同對待的生命倫理理論。它強調人的生命不在於存在本身,而在於生命存在的質量;人們不應該單純追求生命的數量,更應關注生命的質量,增強和發揮人的潛能。生命質量一般可以從3個層次上衡量。
(1)主要質量是指個體生命的身體或智力狀態。根據這一生命質量標準,生命質量論認為,諸如嚴重的先天心髒畸形和無腦兒,其主要質量已經非常低,因此已經沒有必要進行生命維持。
(2)根本質量是指與他人在社會和道德上相互作用的生命意義和目的。根據這一生命質量標準,生命質量論認為,諸如極度痛苦的晚期腫瘤病人、不可逆的昏迷病人已經失去了與他人在社會和道德上的關係,失去了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因此已經沒有必要進行生命維持。
(3)操作質量是指利用智商或診斷學的標準來測定智力和生理狀況。根據這一生命質量標準,有的生命質量論者認為,智商高於140者是高生命質量的天才,智商在70以下者屬於智力缺陷,智商在30以下者是智力缺陷較為嚴重的人,智商在20以下者未達到人的智商水平。
2.生命質量論的意義這種由傳統的生命神聖論轉向追求生命質量的新觀念為人口政策、環境政策、生態政策等提供了理論依據。還為人們控製不需要出生的人而采取避孕、人工流產、節育、遺傳谘詢等措施提供了理論依據。更重要的是生命質量論為醫師治療決策提供了理論依據,促進醫師追求高質量的生命。
3.生命質量論的局限性生命質量論主張如果一個生命的質量很低,就沒有必要加以保護或保存。這樣的觀點帶有片麵性和局限性,因為有的人生命質量很低,但存在的價值卻很高;反之,有的人生命質量很高,而其存在的價值卻很小。所以單憑生命質量決定對某一個體生命延長、維持、結束或縮短是缺乏道德依據的。
(三)生命價值論
1.生命價值論的含義是指以人具有的內在價值與外在價值的統一來衡量生命的意義,即根據生命對自身和他人、社會的效用如何,而采取不同的對待生命方式的倫理理論。
2.生命價值的分類生命價值的分類方式有三種,一是根據生命價值主體的不同,將生命價值分為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二是根據生命價值是否已經體現出來,將生命價值分為現實的生命價值(現實價值)和潛在的生命價值(潛在價值);三是根據生命價值的性質,將生命價值分為正生命價值、負生命價值和零生命價值。
3.生命價值論的意義和局限性生命價值論認為判定人的生命價值要把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相結合,不僅重視生命的內在價值,更應重視生命的社會價值。為全麵認識人的生命,提供了科學的論據。但絕對的生命價值論根據人的價值對人區別對待,顯然也違背人人平等的觀念。
綜上所述,現代生命理論是從生命神聖論、質量論和價值論的辯證統一去看待生命,即應當在生命的質量和價值的前提下去維護人的生存權利,去維護生命的尊嚴和神聖。這種生命理論為計劃生育、優生優育等提供了道德論證,也為解決臨床工作所碰到的難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人道論
(一)人道論的含義
人道論也稱人道主義(humanism),是一種認為人具有最高價值從而應該善待每一個人的思想體係。人道主義具有兩個基本的涵義:一方麵指人本身具有最高價值,另一方麵指應該善待每一個人。廣義的人道主義則指一切維護人的尊嚴、尊重人的權利、重視人的價值、實現人全麵發展的“以人為本”思想。可以說這種思想貫穿於人類社會的自始至終。中國古代孔子的“仁者愛人”、墨子的“兼愛”、中世紀的基督教的人道主義、革命的人道主義、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等都屬於廣義的人道主義。醫學人道主義屬於廣義的人道主義範疇。
(二)醫學人道主義
醫學人道主義是指在醫學領域中愛護、關心病人健康,重視病人的生命,尊重病人的人格與權利,維護病人利益和幸福的一種倫理思想和觀點。醫學人道主義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尊重、同情、關心、救助服務對象等。醫學人道主義經曆了古代的醫學人道主義、近現代的醫學人道主義、當代的醫學人道主義3個曆史階段。古代醫學人道主義,具有樸素的醫德情感,是建立在醫師對個體病人盡義務的思想基礎上,但在醫療實踐中,常出現醫師人道主義願望與非人道醫療實踐的矛盾。古代醫學人道主義為醫德建設奠定了重要的理論依據,促進了醫學人才的培養,具有反抗奴隸製、封建製的進步意義。近代、現代的醫學人道主義促使醫學界明確提出人道主義為行醫的醫德要求。該理論建立在醫學科學的基礎上,基本擺脫了“神”的影響,使生命神聖論的觀念得到強化。當代的醫學人道主義體現了社會公益和價值的思想,強調把醫學視為全人類的事業。
三、美德論
(一)美德論的含義
美德論是美德倫理學的理論體係,又被稱為德性論或品德論。它主要研究做人應該具備的品格、品德。美德論告訴人們什麼是道德上的完人以及如何成為道德上的完人。古希臘的倫理學和我國儒家思想都是關於美德修養的理論體係的代表。
(二)護理美德論
護理美德論以醫學品德、醫學美德和護理人員為中心,研究和探討有道德的護理人員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護理人員應該具有什麼樣的品德或品格。
護理人員在長期的護理實踐中,在批判繼承古今中外醫德品質的基礎上,不斷修養、鍛煉而形成的與當今社會和醫學背景相匹配的優良醫學品質體係。主要內容如下:
1.仁慈仁慈就是仁愛慈善,具體說來就是護理人員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品德。護理人員是仁慈的化身,仁慈是護理人員的人格特征,仁慈最能體現醫學人道主義思想和道德要求,仁慈是長期一貫遵守“醫學人道”道德要求所形成的醫德品質。
2.誠摯誠摯就是護理人員具有的堅持真理、忠誠醫學科學、誠心誠意對待病人的品德,並具有實事求是的作風。
3.嚴謹嚴謹就是護理人員具有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周詳縝密的思維方法,審慎負責的工作作風。
4.公正公正就是醫務人員具有的公平合理地協調醫學倫理關係的品德。具體地講,具有按照社會醫學道德要求合情合理地對待服務對象、人際關係、公私關係的品德。
5.節操節操是醫務人員揚善抑惡、堅定遵循醫學道德規範的品德。
四、道義論
(一)道義論的含義
道義論是關於道德義務和責任的理論體係,又被稱為結果論或義務論。它以道德義務和責任為中心,研究和探討人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即人應該遵守怎樣的道德規範,並對人的行為動機和意向進行研究,以保證人的行為合乎道德。
(二)醫學道義論的內容
醫學道義論是規範醫學倫理學的理論體係,它以醫德義務和責任為中心,研究和探討護理人員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即護理人員應該遵守怎樣的醫學道德規範,並對護理人員的行為動機和意向進行研究,以保證醫護人員的行為合乎道德。
在護理倫理學中,醫學道義論的核心內容是醫德義務。醫德義務即護理道德義務,是醫學界的職業道德責任。護理道德義務的責任主體是護理人員;責任客體是服務對象即病人。護理道德的基本內容包括救死扶傷、防病治病、維護健康、提高生命質量等幾個方麵。
(三)道義論的意義和局限性
1.道義論的意義道義論是護理倫理學的重要理論,對於護理倫理體係的建構和護理職業責任的確定,具有重要意義。
道義論在護理職業領域注重揭示護理道德義務,提出社會對護理界的職業道德要求。這樣就非常有利於護理人員明確自己的職業責任,非常直接地明確自己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一個合乎道德的護理人員應該遵循哪些醫學道德規範。在護理倫理學中,道義論強調護理人員對病人個體的道德責任感,即要有純正動機,一旦道德義務升華為人們的道德責任感,道德主體即具有了積極向善的推動力,促使護理人員為保障人類健康和促進醫學科學發展做出貢獻。
2.道義論的局限性在護理職業領域中,道義論注重提出社會對護理人員的護理道德要求,並認為這些道德要求是絕對的,而往往不管行為的結果對社會、對病人、對自己是禍還是福,不注重這些道德要求是如何提出、論證、研究和形成的,不注重這些規範在複雜的現實醫學實際中的靈活運用。特別是在進行護理倫理決策的時候,所依據的護理道德規範之間本身會發生矛盾。此時,道義論的缺陷就暴露得更加突出。
五、功利論
(一)功利論的含義
功利論又稱功利主義,是根據行為是否以相關者的最大利益為直接目的而確定道德規範,強調行為實際效果價值的普遍性和最大實現的倫理理論。功利主義的著名原則是“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功利主義認為確定的道德規範必須直接有利於實現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功利論產生於18世紀和19世紀初的英國,其代表人物是休謨、亞當·斯密、邊沁、穆勒等。
(二)功利論的分類
功利主義分為行為功利主義和規則功利主義。行為功利主義認為行為的全部後果是決定該行為正當與否的唯一與全部的標準,隻要能造成最大的好結果的行為,就是正當的。規則功利主義者主張,道德判斷不是以某一特殊行為的功利效果為標準,而是以相關準則的功利效果為標準,規則功利主義者認為,每個人都應當始終遵循會給一切有關者帶來最大好處的規則。
(三)功利論的意義與局限性
1.意義功利論在理論上,避免了道義論隻強調動機、忽視效果的道德評價方式所帶來的一些現實問題。把功利主義應用到醫療領域,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時代,最大的好處是在判斷或進行行為選擇時,以病人和社會多數人利益為重,同時兼顧護理人員個人正當利益和醫院利益,有利於將有限的衛生資源按照符合社會整體利益的方向進行分配,從而避免浪費。在道德評價中,這種理論、觀點等具有客觀性、可視性、有形性和明顯可見的實際利益性,容易被人接受和運用,比較符合科學原則和實事求是原則的要求。
2.局限性功利論也易導致完全以效果來評價人們的行為後果,割裂道德行為中動機與效果的辯證統一關係,導致道德評價中的片麵性。在實踐中須預防:一是滑向“重利輕義”的極端;二是容易使人“短視”,即過分注重功利,容易使人們重視眼前利益,忽視長遠利益和重大利益;同時,過分重利也容易使人們為了利益而不擇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