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經兩次失敗之後,MySpace亮出了第三招:開始了基於社團部落的線下推廣。它開始對洛杉磯地區的俱樂部、樂隊及各種聚會派對進行讚助,這些線下的努力逐漸產生了影響,同時,很多線下小部落也開始使用MySpace。慢慢地,100~1000人的小社團部落越來越多進駐MySpace。這個時候,社會認同的效應產生了,更多的個人用戶加入到MySpace的大社區中。
當第三招奏效之後,MySpace並沒有忘記煽風點火,適時使出第四招:利用公司擁有的網絡渠道和外部媒體進行報道,在擁有了第一批核心用戶的基礎上發力,終於讓MySpace踏上了真正的騰飛之路。
在推廣的嚐試中,我們可以看到MySpace一直在找一個達到社會認同的爆發點。其關鍵的動作在於第三招:讚助線下的各種俱樂部、樂隊、派對等。由於它的讚助,這些小型的社團開始入駐社區,這些入駐帶動了其他小型社團的入駐。
當入駐的社團和用戶達到一定規模的時候,MySpace利用它的網絡渠道進行推廣就有了意義,例如,網站廣告、郵件推廣、媒體報道等。這個時候,已經具備了推動社會認同的基礎,因為外部的用戶看到的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熱火朝天的MySpace,一個適合年輕人分享照片和享受高度自由的MySpace……
除了積蓄社會認同勢能之外,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MySpace本身的理念和產品,這也是它能夠流行的關鍵,它的產品本身就具備病毒性。MySpace的早期用戶群體是十幾歲的孩子,這些用戶喜歡自由設計主頁,可高度表達自己,以更酷和更方便的形式跟朋友交流,而MySpace正好提供了他們想要的產品。
那麼,MySpace是如何創造和運營出環境威力的呢?網站創始人製定了一個基本的策略:給用戶最大的自由和空間,不預設用戶如何在網站內互動。例如,當用戶改動MySpace個人主頁功能,把更多來自於PhotoBucket的照片添加到個人空間時,MySpace並沒有阻止,還讓用戶在朋友的留言板上添加圖片或照片;當用戶自發製作基於興趣的用戶群組空間時,MySpace也沒有阻止。而類似的社交網絡Friendster因為係統擴容困擾,麵對用戶需求,反應遲鈍,最終沒能走得更遠。
同時,通過第三招策略引進來的人都是有組織關係的人,比如某個樂隊、派對的年輕人,這些人熱衷於分享、表達,熱衷展示酷的東西。而MySpace的網站運營策略充分迎合了這一需求,而不是試圖阻止。這造就了網站環境威力的第一個部分,即MySpace的人都很酷、很自由,給用戶的暗示是:我也追求這樣的環境,我也要注冊成為這樣的用戶。造就環境威力的第二個部分是組織的關係環境,我是一個社團的人,同屬於這個社團部落的朋友都已經在MySpace建立主頁了,如果我不建立主頁就落後了,就無法跟其他朋友更好地分享和交流了,這又是一個環境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