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是中國現代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和學者之一,其國際聲望亦最隆。但由於大家都知道的原因,20世紀50年代,發生了一場批判胡適的運動。這場運動的規模與影響之大,是曆史上罕見的。一代大師遭到全盤否定。從此,他的名字除了作為批判的對象,幾乎不再被人提起。因此,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年青人幾乎都不知道胡適是何人。稍年長的人所知道的胡適,則是得自過去大批判的文字所構建的形象。
1979年,由於改革開放的政策付諸實施,帶動起一次新的思想解放運動,還胡適以本來的麵目,成為思想界、學術界頗為關注的課題。那一年的5月初,在北京舉行的紀念五四運動60周年的學術討論會,為此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會上有多篇研究胡適的論文提出,胡適作為“新文化運動的著名領袖”的曆史地位被充分肯定。這是在1949年以後的整整30年裏第一次恢複了胡適應有的一項名譽。
以這次學術討論會為開端,重新認識胡適成為學術界、知識界一個明顯的趨向。從那時以來,每年都有十幾篇,乃至數十篇研究或討論胡適的文章在全國各地發表。從1985年起,差不多每年都有一兩種研究胡適的專著出版,單是胡適的傳記與年譜,迄今已有七八種之多。而這些書受讀者歡迎的程度,遠非一般曆史著作可比,它們往往出版不久,就銷售一空。有關胡適的著作,在青年知識界尤具有吸引力。有不少青年學者選擇有關胡適的題目作他們的學位論文。
有關胡適的書今天如此受人歡迎,受人關注,胡適研究今天如此熱門,許多青年對這位前代人物表現出這樣大的興趣,我想最主要的有兩方麵的原因。
一是道義方麵的。我們這個民族,曆經磨難,始終保持了一種要求公正的道義精神。大家都知道一個明顯的事實,即過去對胡適的批判是過分的,是不公正的。把胡適說得一無是處,能夠想象得出的罪名差不多都堆到胡適的頭上了。從那以後,數十年間無人敢提出任何異議,他的朋友、他的學生都無法為他作任何辯護。隻有當這種“大批判”的狂熱,把國家民族推向懸崖的邊緣的時候,人們才猛醒過來,才開始平心靜氣地思考問題。數十年裏造成許許多多的冤、假、錯案,對胡適的全盤否定自然也可算是其中之一。當青年學子們重新走進書齋,走進圖書館、檔案室,他們發現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胡適———同30年來由大批判塑造出來的胡適形象完全不同的胡適。他並不崇洋媚外,更不曾賣國;他和絕大多數中國人一樣,有一顆愛國家、愛民族的心,隻不過他比常人多一些理智。他並不曾毒害青年,他隻不過希望青年人多學一些知識,多長一些經驗,多一點獨立思考的習慣。充其量隻能說,他的一些思想言論,在那個充滿動蕩和革命的年代,有一點不合時宜罷了。自然,胡適反對馬克思主義,不讚成社會主義,反對共產黨,尤其反對暴力革命。在這些方麵,人們盡可以批判他。但對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對手進行批判是一回事,進行口誅筆伐、把人搞臭、打入十八層地獄則又是一回事。我們不能不承認,過去那樣對待胡適,是很不公正的。古語雲,不平則鳴。既然過去做得不公正、不公平,現在人們希望和要求恢複公正,就是很自然的了。所以,對胡適研究,現在學術界,特別是青年學子們普遍發生興趣,普遍地希望了解一個真胡適,實有其必然性。
第二方麵的原因,則是一種客觀的需求,一種時代的回應。胡適有些思想和主張,當年頗有不合時宜的地方。現在和過去大不相同了,過去是戰爭、動蕩、充滿內憂外患的時代,是很容易使人們走上革命道路的年代。現在,全體人民希望安定,熱望在和平的環境中進行改革和建設。第一是要改革,第二是要建設。不改革,國家不能進步,不能發展;不建設,無以圖富強,無以圖幸福。但改革和建設都隻能在安定和平的環境中進行。這種客觀形勢的重大變化,必然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胡適的思想主張,除了純粹的學術內容以外,歸結起來,最重要的就是和平地改革,和平地建設。當然,他的改革和建設都是以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以美國為模式,這同我們今天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然有不同。但是,在方法論的意義上,在知識和經驗的層次上,美國的也好,歐洲國家的也好,任何發達國家的優秀的東西都值得我們借鑒。從這個角度去看問題,作為中國人的胡適,他的思想、主張、學識和經驗,何以不能參考借鑒呢?今天,人們對胡適的著作、胡適的思想,所以表現出那麼大的興趣,實則,最重要的原因正在於此。這也正是我們這些研究胡適的人,不避嫌疑,撇開成見,努力探究胡適思想的真實內容和實際意義的最大動機。
根據我個人的研究所得,胡適的言論著作中,至少有以下幾點是特別值得今天的中國人加以思考、加以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