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 第一次柏林起義(2 / 3)

在兩年前,當俄國二月革命爆發的時候,威廉二世還嘲笑過表弟尼古拉二世的無能,那時候他可以幸災樂禍,可以看笑話,甚至暗自高興,以為自己必然能贏得這場大戰的勝利。

可是當德國也爆發革命,當以前服服帖帖的臣民們像出籠的獅子一樣湧上街頭的時候,威廉二世也迷茫了、疑惑了。這一刻他終於體會到了尼古拉二世當年的心情——千般滋味盡在心頭啊!

“陛下,內閣方麵傳來消息,奧匈帝國已經宣布投降,卡爾一世已經放棄參加一切政務。”

威廉二世顯得無動於衷,對於卡爾一世,他並沒有太多的好感,這個缺乏足夠堅定意誌的家夥在1917年就試圖跟法國媾和,現在他宣布投降退出戰爭一點兒都不讓人意外!

威廉二世認為自己比卡爾一世更加堅定,他的頑強意誌將使他度過這個難關,就如當年的腓特烈大帝一樣!

不過很快威廉二世就受到了接連的打擊,巴登大公馬克西米利安,也就是為了同協約國議和才上任不久的那位新任首相很快就致電威廉二世,向這位皇帝陛下傳達了兩個消息:“第一,取消他德意誌皇帝和普魯士國王的頭銜;第二,政府將不會鎮壓起 義。”

這個消息讓威廉二世措手不及,他之前以為最糟糕的情況就是被取消德意誌皇帝的頭銜,以為可以保全普魯士國王的位子。誰想到一下啥都沒有了,被擼得幹幹淨淨。

威廉二世不能接受這個結果,對於這位巴登大公的“肆意妄為”感到異常的震怒,甚至要求立刻讓這位大公滾蛋下台。威廉二世覺得自己的軍隊,覺得興登堡和魯登道夫能保全自己的地位,他飛快的起草電報,希望這兩位大將趕緊勤王救駕。

不過威廉二世的電報還沒有發出去,魯登道夫宣布辭職的電報就擺在了他的案頭,接替魯登道夫總參謀長職務的威廉.格勒納給了這位皇帝陛下最後一擊——他直言不諱的告訴這位至尊,軍隊在興登堡的領導下,也不會去鎮壓起 義。

實際上這就興登堡在暗示威廉二世,讓他趕緊退位,趕緊OUT。對此,這位認為自己神經無比堅毅,不會被任何困難擊倒的皇帝陛下終於清楚什麼是現實了,現實就是他完了。

很快,威廉二世宣布退位,然後倉皇的逃亡了荷蘭避難,而那位首先倡導這位至尊退位的巴登大公也沒能在首相的位置上繼續幹下去,在社會民 主黨的強大壓力下,巴登大公也隻能宣布辭職,讓位於弗雷德裏希.艾伯特。

一夜之間,德意誌的革命似乎就取得了勝利,皇帝陛下滾蛋了,更民 主的社會民 主黨上台了,一切看上去是那麼的有希望。但德國人所不知道的是,在希望下隱藏的是深深的絕望。

艾伯特此公要說功績吧,也算是有,比如解放了婦女,讓普通民眾受教育的權力得到加強。但是你說他力挽狂瀾拯救了德國,那真心就是扯淡了。

一戰爆發前,支持德國參戰,跟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分道揚鑣的,有他。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之後,麵對熊熊的革命烈焰,舉起屠刀的也是他。強硬地掀翻威廉二世,在屈辱的凡爾賽合約上簽字的還是他。最後把經濟搞崩潰為納粹的上台打下堅實基礎的還是他。

所以,評價艾伯特,可以說他是個相當有能力的人(這位可是裁縫的兒子,早年當過馬具工人,出身並不好),但恐怕連當時的德國人也不會喜歡他和欣賞他。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德國的左 翼認為他殺害了盧森堡和李卜克內西,是革命的叛徒,右 翼認為他逼走威廉二世,跪舔協約國集團,是民族的叛徒。個人覺得將其稱之為德國的李中堂倒是相當合適。

“革命已經取得了初步的勝利!”艾伯特嚴肅地對自己的黨羽們說道,“威廉二世已經退位,我們很快可以開展下一階段的行動。不過在開展新一步的行動之前,我必須警告你們,必須警惕共 產黨人。俄國的教訓就擺在眼前,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所帶領的那些野心家們隨時都有可能效仿布爾什維克掀起新的革命。而他們所謂的革命將摧毀我們的國家!這是絕對不能容許的!”

稍微一頓之後,艾伯特強硬地宣布:“我們必須提前做好準備,一旦他們顯示出暴動的跡象,就必須立刻予以無情的鎮壓,絕對不能手軟!”

而另一邊,和工人群眾一起歡慶勝利的盧森堡和李卜克內西也確實在倡導新的革命:“我們必須建立一個蘇維埃德國,建立一個無產階 級的德國!”

當然,對於如何建立一個蘇維埃德國,盧森堡和李卜克內西是有分歧的。盧森堡認為現在應該由武裝鬥爭轉為議會鬥爭,不應該繼續發動暴力革命,應該通過議會鬥爭的方式獲得政權,再著手建立一個無產階 級專 政的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