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降清始末(9)(1 / 1)

崇禎帝對此也很關切,一聽到洪承疇壯烈殉節,“痛哭遙祭”,準備隆重祭奠。崇禎十五年四月二十七日兵部有過這樣一份行稿:

兵部為旌恤忠烈之臣,以維大義,而鼓人心事。……察得錦州失守情形,於崇禎十五年四月十一日,據遼東總兵吳三桂塘報為接獲回鄉事內稱,據來鄉郭友庫供稱:友庫在錦州,聞得奴賊說,鬆山城內,有夏將官投順,二月十八日夜,引奴進城。奴將東協祖副將帶有門下二十餘人,同曹總兵、王總兵帶在錦州城北無極王營盤內。將曹、王二鎮並東協帶來人役殺死,又聞丘撫院亦被殺死,但不知殺在何處?止留下東協並洪督師,有洪督師要死,奴賊又不殺。洪督師每日朝西南叩拜,奴說不知是咒我是怎麼?亦殺無極王營盤內。洪督師臨砍時,隻求速死。其鬆山大小官兒,俱被斫死,城中兵民,亦都殺了。

再有就是洪承疇家人的報告,洪承疇在鬆山被俘,他的家人乘亂逃回北京,上書“言承疇殉難始末甚詳”。兵部收到的塘報和洪承疇家人的上書,基本一致。還有的書中記載,鬆山城破之後,“承疇子某走京師,擊登聞鼓,上始知有十八疏,謝其殉難,立祠於京祭之,蔭其一子”。這裏所說的“十八疏”,是指洪承疇被圍困在鬆山之後,不斷上疏求援,前後共有“十八疏”。但是,這些疏文都被高起潛扣下,沒有交給崇禎帝。高起潛怕洪承疇立功,所以不上報。這個記載不大可靠,洪承疇去遼東上陣,似乎並沒有帶兒子;且當時他在圍城之下,想連續送出“十八疏”,談何容易。不過這條材料也說明,洪承疇被俘後確實表現堅貞不屈,當時從巡撫到一般士兵,凡是不願投降的一律砍頭。洪承疇一再表示要求“速死”,並無乞憐之意。因此,逃出的人分析,洪承疇已被殺死,也在情理之中,並非故意虛報。可是,意外的事是存在的,清朝皇帝偏偏看上了洪承疇,在被俘明將中,隻將他和祖大樂二人押送沈陽。這是崇禎帝所未曾料到的。所以,崇禎帝一聞洪承疇被殺,就毫不懷疑,早在四月十二日就下了一道聖旨:

錦州不守,奴氛屠慘情形,真堪憤痛。其鬆城撫鎮,義殉可憫,洪承疇節烈彌篤,即著該督鎮再一確察,速與優旌,以慰幽忠。

但是,洪承疇之死隻是在預料之中,並沒有真憑實據。所以在崇禎十五年六月十一日兵部又下行稿,急催核實洪承疇死難的情況:

四月二十七日,又準禮部谘,為旌恤忠烈之臣,以維大義等事等因。移谘到部,複行催去後,迄今仍未見察覆,事關吃緊欽件,再難需待,相應亟催等因。案呈到部,擬合就行,為此(劄谘遼督煩為查照。劄吳三桂遵照)先今事理希速將洪承疇、丘民仰等死難緣由,確察覆部,以便會覆吏禮二部議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