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亂世頑童之遊俠,勇敢者的遊戲(3 / 3)

第二,我覺得曆史的發展,無論是大到一個文明還是小到一個個人,都有一個“後發優勢”的規律在裏麵起作用。

什麼叫“後發優勢”呢?簡單來講,一個人也好,國家也好,文明也好,在前一個曆史階段是成功的、富足的、領先的,到了曆史的轉型期,下一個曆史階段,往往就會落後、挨打;而在下一個曆史階段領先的呢,往往是在上一個曆史階段貧困的、落後的、混不下去沒有活路的。用《周易?係辭》裏麵的一句話來講,叫“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其實這句話還可以繼續說下去,補充完整:“久則窮,窮則變……”這就是曆史的一個“後發優勢”。掌握了這個規律,那麼暫時領先的,你要居安思危;暫時被生活給欺騙了的,你要積蓄力量,隨時把握時機,超到前麵去。

(《周易》,《周易》是中國現存的時代最早的古書之一,包括《易經》和《易傳》兩個部分。《周易》六十四卦,其實體現了中國古人試圖建立一個可以無限模糊、也可以無限精確的模型,來掌握世界運行的基本規律,從而對未來進行預測的想法。)

具體到曹操來看。少年曹操並不是一個無所不能、完美無缺的大英雄、大人物,而隻不過是一個偷雞摸狗、調皮搗蛋、大錯不犯、小錯不斷的這麼一個有血有肉的小人物。誰能想到他會成功呢?但是我們常常可以發現,一旦亂世來臨,平時那些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權勢人物、大人物往往不能夠適應時代的巨變,率先被時代所淘汰。而恰恰是曹操這種小人物,可以抓住時代所賜予的機遇,迅速適應時代的劇變,從而成就自我。

當然,這個是後話。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迷迷糊糊的童年就這麼過去了,曹操長到了十五歲,迎來了新的生活。《四民月令》記載,東漢時期“命成童以上入太學”。所謂成童,就是十五歲以上的少年,可以進入太學學習了。那麼曹操有沒有進太學呢?《世說新語》注引《續漢書》記載,曹操曾經“為諸生”。諸生,就是太學生。所以我們可以判斷,曹操應該是上過太學的。

曹操十五歲這一年小學畢業,離開家鄉,來到首都洛陽,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太學生。所謂太學生,大體上相當於今天的大學生,但是比今天的大學生要值錢多了,畢竟當時全國隻有一所太學。但是在當時的洛陽等待曹操的,並不是單純的象牙塔生活。就在首都洛陽,剛剛發生了一起流血政變,釀成了東漢曆史上最大的一起政治冤案,並且還在不斷地牽連無辜。這就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黨錮之禍”。

那麼黨錮之禍的真相究竟如何?初來乍到的太學生曹操第一次直麵不公平的社會現實,到底應該挺身而出,為天下蒼生振臂一呼,還是應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呢?請看下一講:《黨錮之禍》。

十五歲的曹操進入了當時的最高學府——太學。來到這裏,曾經的街頭小霸王曹操發現,自己一夜之間幾乎變成了過街老鼠。他不但受到同學們不約而同的嘲笑、蔑視和孤立,還遭到了社會名流的公開羞辱。這種情況讓剛剛走出家門的曹操始料未及。那麼,曹操為什麼在求學時會有這樣的遭遇?這僅僅是因為他生性頑劣、不求上進才遭人厭棄,還是另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