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秦獻公,這也是個可憐的人,本來王位是他的,但是被族內的顧命大臣篡了位,他被流放了三十年,後來在甘龍等人的協助下才回國繼位。他在位期間,取消了秦國的人殉製度,休養生息,在獻公二十一年,與魏國的“石門之戰”中斬殺敵軍六萬,天下震動。然後在位期間,也推舉了很多有效措施,秦國的國力有提升,但是後來因為想收複河西之地,連連征戰,提升的國力也消耗一空。
獻公想起了自己當年的那幫老兄弟,他們此刻都在郿縣大營,於是不顧冬日的寒冷,帶著女兒一起去看他們。見了麵,為了封鎖消息,下令“百步之內不許有人”,然後讓他們敞開心扉,談談對於繼承人人選的意見。
畫麵一轉,到了櫟陽,朝中大臣也知道狼毒的厲害,知道獻公時日無多,於是私下紛紛議論繼承人的事兒。而他們的理想國君是贏虔,商討的目的也是一樣團結起來,想辦法讓贏虔繼位。
這國君還沒死呢,這幫人就開始謀劃起秦國的未來了。原話:“若有個性萬一,亂了起來,吃虧最大的可是老世族”“若朝局有變,老世族流血最多,從來如此。”“老世族沒了,大秦也就沒了。”從這些話中可以看出,這幫人看似是在為了大秦的未來憂慮,實則是為了各自的利益。因為獻公繼位以來,一直都是“以戰養戰”,贏虔也是很支持這個策略,這個政策給老世族帶來了好處。但是嬴渠梁卻不太認同這個政策,他一直想要停止戰爭、休養生息。所以隻要贏虔順利上位,就能保證他們的地位和利益不動搖。而如果沒有確定繼承人,嬴渠梁和贏虔就很有可能為了王位而爭奪,這樣一來,就會有流血犧牲,他們的利益也就無法保證穩定。又或者嬴渠梁上位,那他們的利益則非常有可能受損。
聽完了老兵們的意見後,獻公回了王宮,獻公又找來了甘龍,詢問他的意見,畢竟,老甘龍是領政大臣。甘龍的意思很明確,支持贏虔,然後又說了贏虔的諸多優點。獻公聽了說“思量思量。”甘龍還想繼續勸說說下去,但獻公不耐煩了,直接裝作睡著了,黑伯見狀攔住了甘龍。等到甘龍走了,獻公笑著醒了過來。
獻公心裏清楚,現在的秦國是個爛攤子,如果繼承人選不好,那就可能有滅國之危險,公子贏虔是長子,按道理說應該是他繼位,但是這哥們一心隻想著打仗、收複失地,但是連年的戰爭已經讓秦國不堪重負,讓他繼位,肯定會接著打,這樣恐怕會有滅國風險。嬴渠梁是很厲害,有謀略,有膽識,也知道認清事實,如果他上位,肯定是休養生息,恢複國力,這樣是最好的,但是問題就是他不是長子。古代皇帝選繼承人的時候有一種說法叫“立長不立賢”,意思是如果有其他公子比長子賢明,也要立長子為繼承人。所以獻公糾結就糾結在這個地方。
但是從王後的角度,她肯定是更希望立嬴渠梁,因為嬴渠梁是她親生的,而贏虔不是,但是身為王後,她在這個事情上自然不好勸說,所以才會問獻公“你在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