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1 / 3)

它不僅能順利完成師資的新老交接,還能備一時之需。另外,外聘的臨時老師難以統一管理,對學校教育發展多有擎肘,新招來的畢業生應該逐步填充這個大缺口。剛站在講台上的新老師,在開始的一兩年,給人的的整體感覺確實是華而不實;但是經過數年的蛻變和沉澱,能留下的基本長大成人,有所作為了,已經是學校骨幹教員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這仍是一隻百分百的‘升值股’,尚具有無限的潛力。學校的未來,靠的就是他們。其實,青年老師創造出來的甜頭學校也是嚐到過的。如果沒有李詠臻老師將最新時尚和藝術思潮帶到學校,時刻與時代同步,恐怕學校的藝術生至今還和‘紅高粱模特隊’一樣老土,哪能在這兩年輸送大量的藝術生,碩果累累?如果沒有周李珺老師,這樣的IT精英,學校裏的學生也不可能在國內省內計算機競賽中屢有斬獲,進而學校有了自己計算機方麵的保送生,進而市教育局恢複學校的保送資格。所以,為了這些青年教師在學校的存在,學校要對他們重點培育,積極為他們轉正,解決種各類問題和提供便利,縱然再大的付出也在所不惜。

“要之,地方中學的深資老師上調雖說機會不多,可大門要開,審核從嚴,年齡上也須做一定的要求。外聘臨時老師,盡量考慮其資深,責任心強,人嚴,並對以前教學質量進行綜合評估,優勝劣汰。招聘來的畢業生,必須學科優秀,性格開朗,多知,善談,敬業。這就是我對三種增員方法的見解和提的一些要求。”

柳校長又問:“增員之後,又該如何?以往年的效果來看,單純地增加老師的數量隻是減少了原有老師的工作量,教學質量似乎不進反退。”

曠主任應對道:

“這就涉及師資分配整合,師資優化了。人們常說,幾個簡單的事物按照不同的組合,——‘兵還是那些兵,將還是那些將’,——效果卻大不一樣。師資力量分配組合也是同樣的道理。學校現有的師資組合模式,我覺得仍然過於單調和缺乏考慮。按照各自的特點和優劣勢,我們先將學校現有的正式老師、外聘臨時老師和剛從高校招聘來的畢業生劃分為三個獨立部分。鑒於授課超過三年時間的正式老師工作經驗不成熟,能力還待提高,與高校畢業生歸為青年老師一類,不得從事高三年級,能力特殊者例外。由於高三年級在全校地位關鍵,因此學校要給其重點支持,給予方方麵麵的優先權,配備精英教員。高一、高二年級則從剩餘的老師中均衡搭配,即保持整個年級班與班的師資力量平均。如此,既能充分發揮他們積極性和熱情,又能保證兩個學校並行發展,防止本校一體獨大。畢竟,還如此明顯地厚此薄彼地辦學下去,實驗中學的招牌要砸了;實驗中學的招牌砸了,對我們學校絕對沒有好處。”

柳校長感觸頗深地道:

“以前,孔開屏和郝會錄均對我說,實驗中學絕對是個爛攤子,再好的老師也白搭;正式員工盡量留在本校,外聘臨時老師盡量往實驗中學攤派。如此,就算實驗中學沒什麼起色,可本校卻可以不受影響。在力量不濟的情況下,這剛好與我保住根本的思想相吻合,便聽從采納了。可從實踐證明來看,此路不通。本校的教學質量沒如願以償地得到保證。因為兩者無論是教學課程和日誌還是模式都是要一模一樣的,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不能融為一體便會相互牽製。還有,校董事會的股東們也紛紛給我施壓,說,實驗中學在你手中怎麼折騰都可以,但總不能把實驗中學折騰得連縣裏的普通中學,甚至連鄉下中學都不如吧。那這學校還有誰家的孩子願上?眼看實驗中學形勢一日不一日,這些人再也坐不住了,跑來要我‘一碗水端平’,要求我這那的;一會兒要給實驗中學配足實驗課,一會要給實驗中學建新的教學樓。不過,話又說回來,以前我這樣分配師資,而堅決不聽從你的意見,除了先為本校著想的成分,還大有賭氣抗議的成分。當初,大家一起建立實驗中學,一致約好了以半公立學校的性質為實驗中學積極申請教育撥款,將借讀費的60%用於實驗中學的基建和教建等,還簽署了合同。但這幾項都大打折扣,錢款都落到他們腰包去了。學生都招齊並要上課了,他們卻像在反悔。我給弄得騎虎難下,頓生一股被愚弄的感覺。我總不能將利濟中學的錢倒貼給實驗中學吧,所以一怒之下,便如此做了下來,拚個拚個魚死網破,心想看實驗中學倒閉了誰的損失大些。現在反想,自己真是太幼稚了,單憑這點膂力,能要挾到他們什麼。相反,他們被惹毛了,串通一氣,一紙公告將你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