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應北平“中電三廠”之邀,白光主演了影片《十三號凶宅》。在這部影片中她一個人扮演了四個性格不同的女性,每一個人物都被她演得栩栩如生,創造了電影史上一個人飾演角色最多的紀錄。在影片中白光演唱了四首插曲,其中的《牆》和《四季想郎》具有濃鬱的民歌韻味,不僅當年十分走紅,至今在港台和東南亞仍十分流行,在大陸也有盒帶收錄了這兩首歌。
1948年—1949年,白光在上海連續主演了《柳浪聞鶯》、《六?二六間諜網》、《亂世的女性》、《珠光寶氣》、《懸崖勒馬》、《風流寶鑒》、《諜海雄風》等多部影片。歌唱片《柳浪聞鶯》共有15首插曲,白光獨唱了《小花》、《秋夜》、《我是浮萍一片》和《如果沒有你》,和龔秋霞對唱了主題歌《柳浪聞鶯》、《湖上吟》和《湖畔四拍》。又是一陣白光熱,歌流行,人更紅。《六?二六間諜網》中的《假正經》、《懷念》和《懸崖勒馬》插曲《相見不恨晚》,都曾風靡一時。
1948年,李厚襄為白光寫了一首《魂縈舊夢》,在這首歌的第二段歌詞開始有一段道白:
花落水流,春去無蹤,隻剩下遍地醉人的東風。玫瑰般的美麗,夜鶯似的歌聲,都隨著無情的年華消逝,啊,我到哪兒尋找我往日的舊夢……
白光用她充滿滄桑之感的女中音朗頌了這一段道白。
1949年末,白光南下香港,加盟張善琨主持的長城影片公司,主演的第一部影片是根據托爾斯泰名著《複活》改編的《蕩婦心》,這是當時第一部在西片影院上映的華人影片,上映時十分轟動,連香港總督也前來捧場。白光在片中演唱的插曲《歎十聲》,是根據北方民謠改編的,五十多年來,起碼有二十多位歌星錄過這首歌的唱片,隻是沒有一個人能唱出白光那種韻味來。
《蕩婦心》之後,白光又為“長城”主演了《血染紅海棠》和《一代妖姬》,這三部影片奠定了“長城”在香港影壇的地位,白光也紅極一時。白光在《蕩婦心》中演唱的插曲《東山一把青》,用北方方言把“青”字唱成“睛”字,別有一股浪蕩的韻味。
《一代妖姬》的插曲《禿子溺坑》,鼓編自北京的民謠,隻有用北京話演唱才好聽,台灣很多名歌星在舞台上唱過這首歌,誰也唱不出白光那種放浪形骸的味道。演完這部影片,白光就被人稱為“一代妖姬”了。
1951年和1952年,白光還主演了《雨夜歌聲》、《玫瑰花開》、《蛇蠍美人》、《結婚24小時》、《身世飄零》等影片,紅遍了港台和東南亞。1953年,白光的銀色事業正值巔峰時期,因她愛上了一個美籍的飛機駕駛員,結婚後雙雙飛往日本東京定居。這個“白毛”是一個騙錢又騙色的“壞蛋”,不久就離開了白光。白光在東京的銀座區開了一間“頂好夜總會”,開始生意興隆,門庭若市,由於不善經營終至倒閉。婚姻和事業的雙重打擊使她十分沮喪,但她頑強地挺了過來,又重返影壇,和日本第一流的小生池部良聯袂主演了一部由日本名導演執導的影片《戀之藍燈》,她是二戰之後和日本電影界合作的第一位中國女明星。
1960年白光從日本返回香港,帶來了她在日本結識的喬宏和丁好,獨資創辦了“國光影業公司”,身兼編、導、演、製片於一身,拍攝了黑白片《鮮牡丹》和她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彩色片《接財神》。《鮮牡丹》的插曲《勸酒歌》、《四季歌》和《接財神》的同名插曲,都由白光親自演唱。雖然她已很久沒有涉足歌壇了,但她的歌喉依然寶刀未老,她的歌聲依然像磁鐵一般吸引人。
影片上映後票房原本不錯,但由於她沒有發行網,遭片蛇剝削,海外版權都成了別人的。雖到處隨片登台賺了一些錢,終覺心灰意冷,遂結束拍片工作,退出影壇。這兩部影片成了她的息影之作,片中插曲成了她的“息影歌”。
白光息影後,她的歌並沒有被人遺忘。1978年,白光第4次到新加坡登台獻歌,當她的成名曲《桃李爭春》的歌聲響起時,不少老歌迷一麵鼓掌,一麵擦眼淚,人們太愛她的歌聲了。80年代白光到台灣登台,還把自己唱過的歌重新選錄成唱片。但她自己很不滿意,認為自己已經唱不出當年的韻味了。此時的白光再唱那首《魂縈舊夢》,當會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吧!
1999年8月27日,白光走完了她79歲的人生旅途,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白沙羅高原的高級住宅區的家中靜靜地閉上了眼睛。臨終前她交待家人:“不要驚動各界”,因此,她的喪事低調處理。就是這樣,馬來西亞、香港、台灣、新加坡等地的華文報紙,都連續幾天用大幅版麵和重要的版麵刊登了“一代妖姬”白光病逝的消息和評介她的文章,她的生前好友,她的歌迷,都對她的逝世表示婉惜和悼念。
白光逝世後,她的丈夫顏良龍,在吉隆坡的富貴山莊,為她建了一座音樂墓,墓誌銘下麵有一行五線譜及歌詞,石階上是一排黑白相問琴鍵。前來悼念的人,隻要踏上石階和琴鍵,就會傳出白光演唱的歌曲的原聲,使前來憑吊的人在她的歌聲中引發對她的無限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