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第2樂章 流行歌壇著名作曲家排行榜(6)(1 / 3)

1938年,張善琨為了他的影片能在多家首輪影院上映,除了“新華”他又掛出“華新”、“華成”的牌子,1940年又成立了“中國聯合影業公司”,名稱不同,老板都是張善琨。1939年,以“華成”名義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木蘭從軍》,由嚴工上為這部影片譜寫的三首插曲—《月亮在哪裏》、《童謠》和《三人同走一條道》都隨影片的上映迅速走紅。特別是陳雲裳和梅熹對唱的《月亮在哪裏》,使陳雲裳因這部影片在影壇紅極一時,在歌壇也一鳴驚人。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電影《木蘭從軍》的三首插曲,並未被人遺忘,新加坡歌星鄺玉玲和戴良添都曾灌錄過唱片,鄺玉玲唱《月亮在哪裏》和《童謠》最好。港台歌星一般隻唱《童謠》和《月亮在哪裏》,《三人同走一條道》京劇韻味很濃,不容易唱好。這三首歌是嚴工上為中國電影歌曲留下的經典之作。《木蘭從軍》之後,嚴工上又連續為陳雲裳主演的多部影片譜曲。陳雲裳是演唱嚴工上歌曲作品最多的明星。

嚴工上留下來的三十多首電影歌曲,有一大半是曆史題材的電影插曲,而這些曆史題材影片,又多以反抗外來侵略為主題,像《蘇武牧羊》、《西施》、《木蘭從軍》、《秦良玉》、《亂世佳人》、《雁門關》等。“華影”時期,嚴工上隻寫了兩首電影歌曲,一是1943年“華影”影片《萬紫千紅》插曲《祝福》;二是1944年1月上映的影片《鸞鳳和鳴》的插曲《歌女忙》。80年代以來港台和大陸出版的盒帶和CD、VCD,都把《歌女忙》和《紅歌女》兩首歌並成一首歌,以《紅歌女忙》的歌名推出,這是編輯工作的差錯。《紅歌女》是梁樂音譜曲,《歌女忙》是嚴工上的作品。兩位作曲家的作品不能“合並同類項”。

嚴工上十幾年間都是隻寫電影歌曲,不寫時代曲。意外的是,1943年他卻有一首時代曲《你也要回頭想》,由百代公司錄了唱片,李麗華演唱,這是嚴工上譜寫的唯一一首時代曲。

嚴工上的電影歌曲創作,起步的時間早,隻稍晚於孫瑜、孫成璧和黎錦暉,是中國電影歌曲創作的先行者和開拓者之一。

嚴工上多才多藝,自稱愛好是音樂和方言。除了作曲他還精於音韻、音律,逝世時留下的文字遺稿,多為聲韻學方麵的。他熟悉多種樂器,在“明月音樂會”,1922年即和長子嚴個凡一起參加了為中華書局灌錄黎錦暉的歌曲—《可憐的秋香》、《葡萄仙子》和《寒衣曲》等7張唱片的伴奏;1928年春,黎錦暉率“中華歌舞團”赴南洋群島巡回演出前,為“百代”和“大中華”唱片公司灌錄兒童歌舞劇選曲—《月明之夜》、《麻雀與小孩》、《三蝴蝶》,以及中國第一批時代曲—《毛毛雨》、《人麵桃花》、《落花流水》、《妹妹我愛你》、《賣花詞》、《春朝曲》、《桃李爭春》等8首歌曲的唱片。當時“明月音樂會”的8名樂師是黎錦暉、張遇羲、孫杏叔、黃繼善、楊九寰和嚴工上、嚴個凡、嚴折西,大家稱他們是“灌音八仙”,“八仙”中嚴氏一門就占三席,一時傳為佳話。嚴工上愛好“方言”,擅長方言,每到一地,不出三天就能學會當地方言。他能說一口標準國語,孫中山先生的總理遺囑唱片就是由他朗讀灌製的。1927年黎錦暉組建中國第一個專門培養歌舞人才的“中華歌舞專門學校”,他應邀擔任兼職教員,教授學生國語發音。進入電影公司,嚴工上既當演員又當國語教師。不少原先隻會說方言的演員,都跟他學習過國語。香港著名導演李翰祥在他的回憶錄中也講到1948年來上海學戲劇時,聽嚴工上講國語課的情況。嚴工上極具語言天才,無師自通,還能師他人。

嚴工上喜唱京昆皮黃,抗戰期間,他和二女兒嚴月嫻合演的昆曲《折柳》,參加了演藝界為蔣介石祝壽、獻禮的義演。他的繪畫和書法都有很高的造詣。安徽黃賓紅紀念館藏有他的字幅。不但中國的傳統文化,嚴工上具有多方麵的修養和功底,西方傳來的交誼舞他也擅長,他開設過專門教習交誼舞的學校,編寫出版過指導自習交誼舞的書籍。他的舞藝高超,特別是“探戈”。他去舞場,不用舞票,舞女會主動請他,以便求教示範。一曲爵士樂起,但見舞池中央,追光燈下,老先生三綹長須,一襲綢袍,合著“蓬嚓蓬嚓”的節奏,瀟灑起舞,四周舞客,一壁靜坐觀賞。如此情景場麵,算得中西文化融合的典型一幕。

1947年,嚴工上參與拍攝的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他從影的收山之作。他在片中扮演張忠良的父親,被日本兵吊死在村口大樹上。那一年他已七十有四,拍攝時需卷起褲腿,赤足下水田做耕地狀,時令春寒,老伴兒心疼他,不讓他去。他卻毫不猶豫,義無反顧地走向攝影場,英雄氣概令人感佩!拍攝完《一江春水向東流》不久,嚴工上不幸腦溢血中風,起初還能扶著行走,過生日還派兒子嚴個凡去接黎錦暉夫婦來喝壽酒。爾後病情逐漸惡化,終於癱瘓在床,及至1953年3月5日與世長辭,終年8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