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消息時我的第一反應是“沒開玩笑吧”。
那時我正全力準備第二天在新西蘭的“中華情”演出,在駐奧克蘭總領館為代表團舉行的正式歡迎晚宴上,觥籌交錯間,導演突然說了句“你明天晚上可能還需要到外麵主持一下”。正想再問細節,導演已經忙著和其他桌“交錯”去了。
直到半夜,才從導演嘴裏問出一些眉目:原來晚會舉行的同時,在室外體育場要舉辦當地一年一度的煙火節,現場將有來自奧克蘭當地近兩萬名觀眾,多是父母帶著孩子前來觀看表演。而主辦雙方經協商後一致同意由晚會節目組帶著四五名歌手前往助興,同時煙火節的煙花表演也可以為晚會添彩。所謂“晚會節目組”具體就落在我頭上了,而我還要負責調動現場的氣氛。
腦海裏馬上有一幅畫麵:
晚會進行到一半,我和幾名歌手,來到室外舞台,台下有近兩萬名觀眾。當地主持人介紹幾句,我們上台,我再說幾句,然後就唱歌,然後走人。
腦海裏又出現無數的問題:
--要用英語調動現場氣氛?還從來沒有嚐試過。
--用什麼方式?一直麵對的都是中國觀眾,最多其中“點綴”幾個老外而已。
--我的方式會不會太中國化?在中國觀眾那兒屢試不爽的招數在這兒會靈嗎?
--當地觀眾會配合嗎?如果不是用他們習慣的方式和語言,他們會有反應嗎?
--如果下麵沒有反應我應該怎麼辦?我還繼續嗎?還是就直接報節目?
--如果我英語卡殼了應該怎麼辦?用英語表達是一回事,用英語主持並調動出氣氛來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當天沒睡幾個小時。
第二天上午很早就來到現場,因為要與新方主持人對稿,商量晚會上如何配合。總有點心不在焉的感覺。
離晚會開始還有一個小時,導演組方麵突然傳來消息:由於時間關係,我們在體育場原定二十分鍾的表演調整為隻有七八分鍾的時間,同去的也僅有兩名歌手,不過我在介紹歌手之前的環節還要保留,但要控製時間。如果超時,將沒有回旋的餘地,因為新方安排好的激光表演將準時開始,所以屆時可能出現的狀況就是我說話說到一半或是歌手唱到一半就被激光表演所打斷。
難度驟然增加。
室內的晚會準時開始,進展順利。進行了大概一個多小時,副導演通知我該去外景場地了。
Showtime!
從舞台到外景地要經過一段走廊,還要坐電梯,再繞幾個彎兒,還好有人帶著。我想象著外麵這時候應該是人頭攢動,台上有人在演唱或表演什麼的,演完了以後,有個主持人上台介紹我們,然後就該是我的了。
來到外麵,感覺有點不對勁,沒有燈火通明,也沒有人在表演。滿體育場倒都是人,都是家長帶著孩子,但大家隻是各自坐著,各自聊天。
心裏一沉,就這樣的氣氛?
上台前和當地的主持人簡單溝通了一下,他甚至都沒有上台,隻是通過話筒向現場的觀眾介紹,現場仍是一片嘈雜,好像根本沒有人在聽。
該我上舞台了,心裏有點沒底,因為這根本就不是我們習慣的舞台。
所謂舞台,其實就是體育場跑道,支了燈,架了攝像機。從當時我所在的方位走到“舞台”大概有五十米的距離。
不知道一會兒有沒有人聽。
追光燈打了過來,全場的人都看見我了,我知道該我了!
自認為最大的本事就是就算心裏沒底我也會全情投入演出,至少我要用我的熱情感染一片,有幾個算幾個。
“KiaOra,AUCKLAND!!!”
這是用當地毛利語向奧克蘭問好,剛向新方主持人學的,也不知道說得對不對。這招在很多地方都用過,都管用!
我在等現場的反應。
現場停頓了大概有一秒鍾的時間,沒有反應。
正在琢磨接下來的話。這一秒鍾於我來說無異於一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