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成就你一生的好性格(4)(1 / 3)

上學才三個月,愛迪生就因“成績不佳”被勒令退學。幸虧他的母親教過書,懂得怎樣教育孩子,從此,愛迪生在母親的指導下走上了自學的道路。

不滿11歲的時候,愛迪生就讀完了吉本的《羅馬興亡史》和休謨的《英國史》。他還讀了一些科學發明家的傳記故事。母親還給他買了一本帕克爾的《科學讀本》。這是專講物理、化學實驗的書,其中有許多實驗例題。他一邊讀,一邊琢磨,對書中講的一些原理,他都要親自試驗後方才相信。他在自家的地窖裏設有一個實驗室,有試驗用的瓶子二百多個,家裏給他的零用錢,他都用來買試驗用品。這位未來的發明家,就這樣在科學的乳汁的哺育下逐漸成長起來了。

18歲以後,愛迪生建起了自己的真正的實驗室,正式走上了發明家的道路。勤於思考的愛迪生,在他的實驗室裏貼著一條雷諾爵士的語錄:“人總是要千方百計地逃避真正艱苦的思考”,在這條語錄之後,他加上了自己的一句話:“不下決心培養思考習慣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的最大樂趣。”

有一次,他在試驗發明電話的時候,發現傳話器裏的膜板隨著說話的聲音引起震動,他覺得很奇怪,便想進一步探討振幅有多大。可是他的耳朵曾因受傷聽覺失靈,他就用觸覺來代替。他找了根短針,一頭豎在膜板上,一頭用手指輕輕按著,再對準膜板一講話,手指頭便覺得短針在顫動。講話的聲音高,顫動就快,聲音低,顫動就慢,他接連試了好幾回,結果都是如此。這引起了他的深思,猛然間他想到,既然說話的聲音能使短針顫動,那麼,倒個過兒,這種顫動也一定能發出原來的說話聲音。想到這裏,隻覺得心頭一亮,一項新的發明開始孕育了:為什麼不可以設計一種機器,把有保存價值的聲音貯存起來,什麼時候想聽,再把它放出來不就行了嗎?好奇心和思考把這位自學成才的年輕人引向了發明之路。經過許多次的試驗,愛迪生終於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架留聲機。

積極思考克服消極因素

要從自囚的“柵欄”中走出來,就要突破思維定式,以積極的思考克服消極的因素。

從前有個青年常為失眠而煩惱萬分。他上床後輾轉不眠,隻因他債台高築,無力還債。

有天晚上沉悶了半夜,他忽然向自己提出一個問題:“許多人能輕鬆自如地還債,我不能,這到底是為什麼?”這一提問完全改變他的人生思路,把他引向了有希望的、輝煌的人生。

後半夜,他開始剖析自己,並得出一個結論:他和所有的人一樣在生活著。在漫長的黑夜中。他把自己和境遇好的人作了比較,結果發現,他所欠缺的,別人也同樣欠缺。

唯獨一個例外,就是缺少“我能行!”的信念。想到這裏他恍然大悟。

平時失眠後的每天早晨,起床時他總是懶洋洋、一副疲憊不堪的模樣,這天他一反常態,用孩子般喜悅的心情從床上躍起,完全判若兩人。

從此,在他的身上發生了奇跡。一年後,他有了可觀的收入,住進了完全按他所設計的新房子。他今非昔比了。

勤奮好學的性格

古人說:“一日不書,百事荒蕪。”人活著就是要不停地學習、工作和鬥爭,這樣才無愧於美好的人生。

曾經有人問孫中山在革命之外還有沒有別的嗜好?他說:“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隻有好讀書,我一天不讀書,就不能夠生活。”

孫中山先生的手裏,經常拿著書,不論政治、經濟、曆史、地理、自然科學、文學、哲學和各種書刊,他都喜歡閱讀。

孫中山閱讀書籍時,經常寫劄記,即使再忙書本上也要寫眉批。陳炯明炮擊總統府後,他的書籍幾乎全部毀於炮火,也有少量散失。一位收藏過孫中山書籍的友人說,他有一冊孫中山先生讀過的《大學》,書頭上有不少孫中山先生的親筆批注。由此可以看出,中山先生作為偉大的革命家和政治家,對祖國的傳統文化是極其珍視的。

無論何時何地,孫中山身邊總帶著他心愛的書。

孫中山先生流亡在英國倫敦的時候,他的生活十分困難。有一次吃飯的錢也快用完了,在倫敦的一些中國留學生,湊了三四十英鎊送給他。隔了三天,這些留學生到孫中山住的地方來看他,按了很久的門鈴,卻聽不到裏麵的回答。原來孫中山正在屋裏專心讀書,門鈴的聲音沒聽見。

即使生活再困苦,孫中山先生還是用他僅有的一些錢來買書。有盧梭的《民約論》、《富蘭克林自傳》、《拜倫詩選》,還有許多關於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書籍。

有一個留學生有點沉不住氣問道:“孫先生,上次送給你的英鎊差不多都花在買書上了吧?”

孫中山先生微笑著說:“應該謝謝你們,你們贈送的金錢,我還留著一部分。”

孫中山先生唯恐大家不放心,就進一步解釋:“不要緊,生活苦一點沒有什麼,兩個小麵包,也可以當一頓飯。我這個人的確有些奇怪,一兩頓飯吃不吃倒不在乎,可是,不看書就受不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