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以退為進,能屈能伸(2)(2 / 3)

人類的各種欲望,如果任其放縱而不加約束,那麼就必將永無止境地墮落,所以必須磨煉自己的意誌,製定一個可行的計劃,一定按計劃做,製止自己的貪欲心。

《莊子》裏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市南子去見魯侯,發現魯侯心情不好,滿臉憂鬱,就問他為什麼,魯侯回答說:“我做每件事的時候都夠小心謹慎的了,可是仍不能避免禍患的發生,所以很擔心,很憂愁。”市南子問:“你知道狐狸和豹子嗎?它們隱居山洞密林,晝伏夜行,即使饑餓,也要到遠離人群的地方覓食,然而它們仍不能逃脫羅網陷阱之災,這是因為它們身上有著人們所需求的美麗皮毛。現在魯國就是您的皮毛,我希望你剖開形體,舍去皮毛,洗淨內心,摒除欲望,而遨遊於無人的曠野。”

在這裏莊子所表達的觀點從另一個側麵告訴我們,過度的欲望使人煩惱,會給人帶來災禍,但欲望又常常在人的內心作祟,使人對它難以割舍得下,派生出煩惱。最好的辦法就是拋開對榮譽得失的憂患,清心寡欲,從而做到無欲則剛,無欲則優了。因此,需淡泊名利,心如止水,沉穩恬靜,擁有平淡,不拘泥人言是非,不沉迷利祿功名,視悲歡榮辱如過眼煙雲,不為權勢所羈絆,不為物欲所拖累,以一顆平常心直麵人生,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追求人格的獨立和靈魂的自由。古人金聖歎在《臨江仙》一詞中說:“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有一句名言叫做“心底無私天地寬”,很多人最迫切追求的是私欲、私利,私欲多了,就會目光短淺,私欲少了,就會有胸懷天下、造福人類的寬大胸襟。心懷天下、誌在四海,隻有這樣的人才能流芳百世。

富貴不淫,貧賤不移

人無高低貴賤之分,卻有貧窮富貴之別。但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都不要喪失應有的氣節與品性,有的人生活貧窮時,正直善良、樂善好施,而一旦生活富裕起來,便人性大變,仿佛忘了自己的根本。他們自恃高貴,看不起他人,甚至蠻橫無理。還有一類人,他們由於自己很窮,便窮得沒了誌氣,喪失了自尊。不惜一切求助他人,甘為他人階下之囚。對於做人來講,這兩類做法都不可取。下麵的這則故事源自古代,它更好地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

魯國國王想學習三皇五帝的學說,從事三皇五帝的事業,敬重賢能之士,親自去做一些實在的事情。想雖然是這樣想的,但魯王又總是憂心忡忡,覺得自己安全沒保障,架子也放不下來。

楚國賢人熊宜僚來魯國,看穿了魯王的心思,便建議說:“大王去南越吧。那裏的民風古老純樸,人無私心,人們行為舉止,很隨意。您去那裏,可以拋掉庸俗的念頭,修成大道。”

魯王著急了:“那兒山高路遠,沒有車船,我可怎麼辦?”

熊宜僚說:“不要以為自己是國王,就放不下架子,也不要安於自己的高位就邁不開腳步。您本人不就是一輛用不壞的車子嗎?您的頭顱是車把式,您的體力是駕車的馬匹,您的雙腳就是車輪。”

魯王又擔心:“那地方很偏遠,又沒什麼人煙,我跟誰作鄰居呢?我沒有糧食、酒肉,吃什麼呢?”

熊宜僚說:“把您的消耗量盡量降低,讓您的欲望和俗念盡量減少,這樣即使您吃了上頓愁下頓,您也會把糠菜當成美餐。要把自己看成一個實實在在的人,既不要自視為王侯,自己嬌貴自己;也不要為自己成了平民而自卑,看不起自己的貧賤。這樣,富貴的日子能過,貧賤的日子同樣能過。如果富貴不會成為自己驕縱的本錢,那麼貧賤也就不會成為自己生活的負擔。事物的發展,此一時,彼一時,本來如此。人才是根本的、永恒的!

打個比方吧。兩條船並排過河,如果一隻船是空的,兩船碰撞,船上的人也不會發脾氣。如果那空船上有一個人,那船要撞過來時,這船就會讓開,船上的人便會大聲喊叫,要那船上人注意。如果那船上人不聽,這船上人就會發出警告。經過幾個來回之後,雙方就會惡語相加。有人和沒人的區別就這樣大。把意氣、地位、物質這些身外之物拋開,人不就成了一個很有修養的人麼!”

識時務者為俊傑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人生在世,榮枯之間,本來是浮沉無常,得一時委屈,圖長遠之計,有屈有伸,小屈大伸。這是誌在四海者不可或缺的功夫和修行。

曾經有過這樣一件事:一小孩被人販子劫持,他起先作出反抗,後來猛然想到父母時常教導他不可急躁、不可蠻幹,凡事都要動腦,用智慧戰勝困難的叮嚀,再掂量一下自己也遠非人販子的對手。於是,便裝出一副貪吃好玩、不諳世事的樣子,對人販子的吩咐也是樣樣照做,還主動與人販子搭訕。幾天之後,人販子對他的監視明顯放鬆了。一天,當人販子帶著他在轉賣途中路經一個城鎮的交通崗時,這個小孩趁人販子不備,跑到交通警察身邊,從而得以回到父母的懷抱,並且協助公安機關抓獲了人販子。這個小孩所采用的正是以屈求伸的策略。正是這一策略,使這個小孩避免了被拐賣的厄運。

常言道:識時務者為俊傑。所謂俊傑,並非專指那些縱橫馳騁如入無人之境,衝鋒陷陣無堅不摧的英雄,而應當包括那些看準時局,能屈能伸的處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