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破解情緒的密碼(2)(2 / 2)

這天晚上,漢斯教授正準備睡覺,突然電話鈴響了,漢斯教授接起了電話。電話是一個陌生婦女打來的,對方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恨透他了!”

“他是誰?”漢斯教授感到莫名其妙。

“他是我的丈夫!”

漢斯教授想,哦,打錯電話了,就禮貌地告訴她:“對不起,您打錯了。”

可是,這個婦女好像沒聽見一樣,說個不停:“我一天到晚照顧兩個小孩,他還以為我在家裏享福!有時候我想出去散散心,他也不讓,可他自己天天晚上出去,說是有應酬,誰知道他幹嗎去了……”

盡管漢斯教授一再打斷她的話,說自己不認識她,但那個婦女還是堅持把話說完了。最後,她喘了一口氣,對漢斯教授說:“對不起,我知道您不認識我,但是這些話在我心裏憋了太長時間了,再不說出來我都要崩潰了。謝謝您能聽我說這麼多話。”

原來,漢斯教授充當了一個聽筒。

美國生理學家愛爾瑪設計了一個很簡單的實驗:把一支玻璃試管插在裝有冰水混合物的容器裏,然後收集人們在不同情緒狀態下的“氣水”。研究發現:當一個人心平氣和時,他呼吸時水是透明無雜的;悲痛時水中有白色沉澱;悔恨時有蛋白質沉澱;生氣時有紫色沉澱。愛爾瑪把人在生氣時呼出的“生氣水”注射到大白鼠身上,12分鍾後,大白鼠竟死了。由此,愛爾瑪分析認為:“人生氣時的生理反應十分強烈,分泌物比任何其他情緒發生時都複雜,都更具有毒性。因此生氣的人很難健康,更難長壽。”

震驚於實驗結果的同時,我們更要清楚,我們每一個人,麵對生活中的各種困惑、煩擾,都應該學會寬容、學會理解、學會忍讓、避免生氣,牢記“氣大傷身”,用寧靜的、博愛的心態對待是是非非,煩惱自會遠離我們。哲人說:“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不錯,何必為別人背負沉重的包袱,何必為別人犯下的錯誤承擔責任。其實,人隻要肯換個想法,調整一下心態,或者轉換一下視角,就能讓自己有新的收獲。隻要我們肯稍作改變,就能拋開壞心情。

我們需要記住:生氣,是一種毒藥!我們不能讓自己的情緒隻停留在問題的表麵,我們必須學習“轉念”、“少點怨,多點包容”、“多灑香水、少吐苦水”,讓負麵的思緒遠離我們,用樂觀的正麵思緒來迎接人生。

我們時刻都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尤其在人生的一些關鍵時刻。在每次要發脾氣前,先冷靜地問問自己:別人不會為我的壞脾氣“買單”,我自己可以嗎?如果你自己也不想這麼做,那麼還是收起你的怒氣吧。

角色轉換與情緒表現

情商研究專家告訴我們,要想客觀而全麵地認識一個人,就必須注意到他們的不同角色轉換,以及轉換之後的變化。

在生活中,我們不可避免地要扮演許多不同的角色,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不同的人眼中形象也不同的緣故。

在麵對不同的人與事的時候,人們都有著與之相對應的情緒和心理表現。所以,要了解他人的時候,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情商,理解他們承擔的每一個角色,並且對此作出準確的判斷。

比如說,一個女性通常情況下同時可以是母親、妻子和家庭主婦,她還可以有自己的職業角色,此外她還可以扮演女兒、阿姨等角色,而每一個角色在不同的場景中又可以分化出許多新的角色,比如說,一個當醫生的母親,對於自己的孩子來說,還可以是家庭教師、體貼入微的女性朋友、親密的玩伴、給自己帶來安慰和體諒自己的決策者等。

從一個角色轉換到另一個角色並不總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說,一位先生晚上在家裏照料生病的父母,而第二天早上他必須到工作單位上班。但是對於他來說,一下子從做兒子的角色轉換到職業經理角色是很困難的,因為他的心裏時刻都在惦記著自己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