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源於他對電影藝術的熱愛和忘我投入。正如傳記作家王斌所說的那樣:“超常的智慧和敏捷固然是張藝謀成功的主要因素,但驚人的勤奮和刻苦也是他成功的重要條件。”
拍《紅高粱》的時候,為了表現劇情的氛圍,他帶人親自去種出一塊100多畝的高粱地;為了拍好“顛轎”一場戲中轎夫們顛著轎子踏得山道塵土飛揚的鏡頭,張藝謀硬是讓大卡車拉來十幾車黃土,用篩子篩細了,撒在路上;在拍《菊豆》中楊金山溺死在大染池一場戲時,為了給攝影機找一個最好的角度,更為了照顧演員的身體,張藝謀自告奮勇地跳進染池充當“替身”,一次不行再來一次,直到攝影師滿意為止。
1986年,攝影師出身的張藝謀被吳天明點將出任《老井》一片的男主角。沒有任何表演經驗的張藝謀接到任務,二話沒說,下農村了。
他剃光了頭,穿上大腰褲,露出了脊背,就吃住在太行山一個偏僻、貧窮的山村裏。他每天與村民一起上山幹活,一起下溝擔水。為了使皮膚粗糙、黝黑,他每天中午光著膀子在烈日下暴曬。為了使雙手變得粗糙,每次攝製組開會,他不坐板凳,而是學著農民的樣子蹲在地上,用沙土搓揉手背。為了電影中的兩個短鏡頭,他打豬食槽子連打了兩個月。為了影片中那不足一分鍾的背石鏡頭,張藝謀實實在在地背了兩個月的石板,一天3塊,每塊150斤。
在拍攝過程中,張藝謀為了達到逼真的視覺效果,真跌真打,主動受罪。在拍“舍身護井”時,他真跳,摔得渾身酸疼;在拍“村落械鬥”時,他真打,打得鼻青臉腫。更有甚者,在拍旺泉和巧英在井下那場戲時,為了找到垂死前那種奄奄一息的感覺,他硬是三天半滴水未沾,粒米未進,連滾帶爬拍完了全部鏡頭。
張藝謀因此而榮獲第2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中國第11屆百花獎最佳男主角獎,第8屆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
張藝謀是一個享譽國內外的著名導演,但這之前,張藝謀還做過別的職業,而且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首先他是一個成功的攝影師,拿過很多攝影大獎;然後他還是一個演員,也獲得過最佳男演員獎項;他還執導過歌劇和芭蕾劇,並且在國際上有很大反響。業界有人說張藝謀是個天才。但是一個天才如果不付出努力,最終也隻能淪落成一個庸才。張藝謀之所以能有這樣的成就,跟他自身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下,他都能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樂觀對待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言:“人的潛力是無限的,一個人就像橡皮筋一樣,需要不斷地拉扯,在這個過程中挑戰自己的極限,才能不斷擴展自己的能力。”心態也是如此,你認為自己的心態能量有多大,它就有多大,關鍵在於你敢不敢去挑戰。
笑看人生起伏
一個人能在順境中保持微笑很簡單,但能在身處低穀時依舊保持微笑,那就要靠一個人最頑強且堅忍的意誌了。
在現代社會中,人人都在追逐著功名利祿,但是大多數人在獲取時,是精神飽滿、鬥誌昂揚的;當在獲取中麵臨挫折時,就會變得萎靡不振,甚至絕望到了極點。
下麵這個故事中的年輕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一個屢屢失意的年輕人千裏迢迢地來到普濟寺,慕名尋到寧慧禪師,他沮喪地對寧慧禪師說:“像我這樣屢屢失意的人,活著也是苟且,有什麼用呢?”
寧慧禪師靜靜地聽著這位年輕人的歎息和絮叨,什麼也不說,隻是吩咐小和尚:“施主遠途而來,燒一壺溫水送過來。”
少頃,小和尚送來一壺溫水,寧慧禪師抓了一把茶葉放進杯子裏,然後用溫水沏了,放在年輕人麵前的茶幾上,微微一笑說:“施主,請用茶!”
年輕人俯身看看杯子,隻見杯子上飄著幾縷水汽,那些茶葉靜靜地浮著。年輕人不解地詢問寧慧禪師:“貴寺怎麼用溫水衝茶?”
寧慧禪師微笑不語,隻是示意年輕人說:“施主,請用茶吧。”
年輕人隻好端起杯子,輕輕呷了兩口。
寧慧禪師說:“請問施主,這茶可香?”
年輕人搖搖頭說:“這是什麼茶?一點兒茶香也沒有呀。”
寧慧禪師笑笑說:“這是福建的名茶鐵觀音啊,怎麼會沒有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