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活出全新的自己(1)(2 / 3)

這個大學生作為鋒芒畢露者的典型會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的。放眼當今社會,有很多年輕人,初涉職場往往都急於表現,逮住一個場合不管是不是真正的機會就迫不及待地顯露一下自己的才能和實力,盼望盡快得到他人的認可。於是,這種人到哪裏都想方設法成為眾人的焦點,領導決策他有建議,同事發言他有看法。隻要別人講話他就想插嘴,對什麼事情都有意見,急於求成,凡事都要爭個“先手”,有時動不動還要來個“搶跑”。凡此種種都是鋒芒畢露的表現。

中國人常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可見,處處顯露自己的才幹和見識,別人不一定會買你的賬。而且,對於一個優秀而又強悍的人來說,偶爾的遺漏和失誤,就可能招致別人的挑剔,甚至有些人會乘機落井下石。

鋒芒畢露的人就算一時取得了成功,卻也為自己的將來掘下了墳墓,埋下了危險的種子。所以,當你在工作上有特別表現而受到肯定時,千萬不要得意忘形,否則會為你帶來人際關係上的危機。

人人都知道諸葛亮神機妙算,但對龐統卻是不甚了解。

其實,在三國時期,龐統是與諸葛亮齊名的能人。但龐統天生怪異、相貌醜陋,因此不太受人喜歡。他先投奔吳國,孫權嫌他相貌醜陋沒有留用他。於是,龐統便投奔了蜀國的劉備。臨行前,孔明交給龐統一封推薦信,表示一旦劉備見此推薦信定當重用他。

可是龐統見到劉備時並沒有將推薦信呈上,而是以一個平常謀者的身份求見,因此,劉備隻讓他去治理一個不起眼的小縣。

雖然如此,身懷治國安邦之才的龐統,並沒有為此而耿耿於懷,他深知靠人推薦難掩悠悠眾口,他要在該露臉的時候才露臉。

於是,龐統當著劉備的心腹張飛的麵,將一百多天積累的公案,用了不到半日就處理得幹淨利索、是非分明,令眾人心服口服。

龐統這種該藏則藏、該露則露,既會隱忍、又能奮發的做人方式,使得他步步高升,不久後便被劉備提升為副軍師中郎將。

人常說:“小不忍則亂大謀。”用在龐統身上也是非常貼切的。英雄就是這樣,不僅會忍耐,也會奮發。而時勢造英雄,所以,奮發要掌握時機。若不是以希特勒為首的法西斯國家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哪裏有朱可夫那樣的元帥,哪裏有丘吉爾那樣的首相,哪裏有羅斯福那樣的總統!所以偉大的人物總是能把握住機會,“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現實生活中,許多身懷絕技的人往往表現得謙虛謹慎,把自己的“絕世武功”隱藏得非常嚴密。其實,這麼做的一個目的便是在關鍵的時候能一鳴驚人。這即是所謂的“既會隱忍,又能奮發”。這就牽涉到一個“度”的問題。隱藏隻是為了更好地釋放,而不是為了隱藏而隱藏,一旦時機成熟就要充分地表現自己,使自己脫穎而出,成為眾人的焦點,這樣隱藏才有價值。

因此,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必須講究隱忍的策略與藝術。鋒芒畢露者,他們往往不會因鋒芒畢露而走向成功,卻反而容易因此遭受挫折。懂得隱忍,又能夠瞅準時機奮發,擁有此種心態,就能給自己的鋒芒找一個合適的時機畢露。

從煉獄到新生

要從煉獄走向新生,必須經曆痛苦的煎熬,在無法承受痛苦時,就要學會化解痛苦。

有一天,某個農夫的一頭驢不小心掉進一口枯井裏,農夫絞盡腦汁也想不出辦法救出它。

最後,這位農夫決定放棄,他想:這頭驢年紀大了,不值得大費周折去把它救出來。於是,農夫便請來左鄰右舍幫忙一起將井中的驢埋了,以“免除”它的痛苦。鄰居們開始將泥土扔進枯井中。當這頭驢了解到自己的處境時,便淒慘地叫起來。但出人意料的是,不一會兒這頭驢就安靜下來了。農夫好奇地探頭往井底一看,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驚。

原來,當扔進井裏的泥土落在驢背部時,驢的反應是將泥土抖落,然後站在泥土堆上麵。

就這樣,這頭驢將大家扔到它身上的泥土全數抖落下來,然後再站上去。慢慢地,這頭驢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後,在眾人驚訝的表情中快步跑開了。

故事中的驢將身上的泥土抖落,並且將它踩在腳下,獲得了重生。實際上,這頭驢就是經曆了一個從煉獄到新生的過程。它最終逃出了枯井,就是因為它戰勝了痛苦,將痛苦踩在了腳下。在農夫已經放棄它的情況下,如果它不進行自救,不經受痛苦的煎熬,那麼最終隻能被泥土埋葬。

有一個徒弟每天都抱怨這抱怨那的。有一天早上,師傅又見他在抱怨,於是就對他說:“你去取一些鹽回來吧!”

徒弟雖然很不情願,但還是把鹽取回來了,並交給了師傅。師傅看了看他取回來的鹽後,對他說:“你把鹽倒進水杯裏喝下去。”徒弟照做了,喝了水杯裏的水。

師傅又問道:“味道怎麼樣?”

徒弟將口中的鹽水吐了出來,皺著眉說:“很苦很鹹。”

師傅笑著說:“你帶上一些鹽跟我一起去湖邊。”

一路上,他們沒有說話。來到湖邊後,師傅對徒弟說:“你把鹽撒進湖水裏,然後喝點湖水。”徒弟喝了口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