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六章 關於年輕(1 / 2)

七年之前

看到一個電視節目,一些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中學生正在和一個年紀應該和我差不多大的節目主持人進行辯論。一個中學生說,自己壓力很大,周圍寄予的期望太多,身邊又沒有可以信任的人,因為父母自己也出現問題,而朋友大部分非常自私。

看了很多關於20世紀80年代的文章,於是有了這樣一個印象:20世紀80年代的孩子,聰明、獨立、大膽、自私、孤獨,沒有社會責任感。

看著那些中學生,盡管已經可以和成年人針鋒相對,但是臉上還充滿了稚氣。就是那種會讓很多大人覺得,還是孩子,就不要和他們計較的那種神情。這樣的日子,我這一代人也曾經有過。

我們在中學的時候,也曾經覺得自己什麼都明白,但是為什麼大人們還是像對待孩子那樣地對待自己。那個時候,家庭、學校,對於每個人都充滿了希望,在我的中學,因為每年的大學升學率都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九到百分之百,於是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如果考不上大學,不單單是個人的前途問題,還關係到學校的聲譽。中學時候的自己,也曾經叛逆過。晚上,我們會爬出學校的宿舍,一群人在火車站、居民區流連,沒有什麼目的,冒著被處罰的危險,那是因為我們覺得,那天我們就想自由自在過一個晚上,不想回到宿舍。我還記得,我們在城市裏麵逛呀逛呀,最後走累了,終於想出一個可以休息的地方,那就是到大光明電影院看通宵電影,其實大家很快都睡著了。

我們也有早戀,愛得死去活來,現在想起來,會懷念那份純真的感情,沒有任何別的東西,就是單純的戀愛。

現在的中學生經曆的困惑,我們都曾經經曆過。現在的中學生麵對的壓力,我們也曾經麵對過。現在的中學生的叛逆,我們也一樣有過。

社會在變化,我們身處的大環境雖然因為時代而有所不同,但是走過的路,卻是一樣的,不同的隻是兩邊的風景。

其實我真的非常羨慕現在的孩子,羨慕我的女兒。因為現在物質生活的豐富、信息的發達,如果和我們那個時代來比較的話,他們獲取信息、了解這個世界可以更加快捷。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特色。我的父輩,因為他們經曆的是一個動蕩的年代,動蕩的年代雖然艱難,卻更加能夠磨練人,於是出現了很多能夠深刻理解生活的人。

而我這個時代,正處在中國社會的轉型時期,於是我看著我的很多同齡人,他們和我一樣,生活的軌跡跟隨著這個社會的變化而變化。

我相信,現在的這代人,這個社會給予他們的,又是一個我們這些人沒有經曆過的機遇。

不同的時代,創造不同的環境和機會,但是每一代人所麵對的壓力,走過的心路曆程卻沒有太大的不同。如果想明白這一點,就不會抱怨為什麼自己要生活在這個年代,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這樣的年代裏麵好好生活。

人都有過年輕的時候,人總是會慢慢變老。

現在,走在大學的校園裏麵,我已經會覺得,那些大學生怎麼長得和中學生差不多。其實不是他們變得年輕了,而是自己年紀越來越大了。

公司的新同事,已經有20世紀80年代的人了。有的時候開玩笑,就會說,我們之間有代溝了。而這句話,曾經是我們抱怨我們的父輩不理解自己的時候慣用的。

回想和父母一輩的交往,發現可以聊的東西一直不多,正是因為這樣,總是希望自己能夠和自己的孩子多一些溝通。其實和孩子的溝通一點都不難,因為隻要去了解他們喜歡的東西、正在做的事情,兩個人就會有共同的說不完的話題了。

其實人和人之間也是這樣,不同年齡的人,同樣的也能夠成為知己。年齡從來都不是問題,關鍵在於對於生活的看法接近的程度。還有就是能不能夠嚐試去理解對方。生活閱曆的深厚,保持寬容的心,都會讓人的交往變得容易起來,更能夠去接受新的、不太了解的東西。

我喜歡到大學去,並不是因為自己可以作為一個過來人和同學們分享經驗,而是因為,我可以從學生的問題裏麵,去嚐試了解他們現在關心的是什麼,喜歡的是什麼,困惑的又是什麼。隻有了解對方,才能夠平等進行交流。

聆聽非常重要。做一個好的聆聽者其實很難。如果是逼著自己的那種,那會覺得非常煎熬,總覺得時間為什麼過得這麼慢。聆聽別人,需要耐心,需要真心,需要虛心。

有一天,自己照鏡子,忽然發現出現了很多很多的白頭發,那一刻,看著鏡子裏麵的自己的時候,心裏麵忽然變得空空的,還有一點點的恐懼。還好,那樣的感覺隻是持續了不到一分鍾。

人總是要死的,人總是會不年輕的。雖然知道這是不變的真理,但接受起來老是有點不太情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