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小節、漢兵齊集(下)(1 / 1)

到了九月的時候,楚軍便履行和約放還了人質,已經深為征戰所苦的楚軍將士們也於是高興地解甲而陸續東歸回鄉。還有些心有不甘的劉邦也正準備整軍西歸,可是這時候他的那兩位智囊張良、陳平卻看準了時機,他們乃對劉邦說道:“大王莫要急著西歸,我漢軍而今已經占據了天下之大半,而諸侯皆爭相歸附,正當有所作為;再反觀楚兵,人心既已如此厭戰,且疲憊食盡,此誠為上天賜予大王之滅楚良機啊!假使今日大王放他們東歸,這便無異於養肥一隻老虎而自遺後患,願大王從長決斷……”

結果,一向很聽得進別人勸諫的劉邦便背信棄義地撕毀了和約,即又重整甲兵,再向東揮戈而去,一直向東越過了鴻溝很遠。而不單是項羽被劉邦氣得大罵不止、茶飯不思,楚軍上下也都極其地鄙視劉邦的這種不講原則性的流氓、潑皮行徑,大家一派激憤之情!

可是到底又很無奈,宋襄公的時代早就過去了,人心不古既已久矣,隻得再次硬起頭皮來同漢軍作殊死較量了。

由於漢軍先是打了人家楚軍一個措手不及,所以到了十月份的時候,漢軍便因乘勝追擊楚軍而到達了東麵的固陵,劉邦適時地照會了齊王韓信和魏相國彭越,約定了時間準備一塊圍殲項羽。可是最終,韓信、彭越卻未能如約而至,盛怒之下的楚軍於是便向漢軍發起了強力的反擊,結果漢軍被再次打得一敗塗地。

漢軍隻得再次堅壁自守,這一次又輪到劉邦被氣得七竅生煙,最後他隻得再次詢問張良:“子房,這(已成氣候的)諸侯們不從,本王如之奈何?”

其實張良早就為劉邦想好了對應之策,他正專等著劉邦來放低姿態吐這個口兒呢,於是他便成竹在胸地說道:“大王莫過分憂慮,如今楚兵敗勢已成,可是韓信、彭越二人卻未有明確之分地,此乃大王您的疏忽大意,所以他們兩個人猶豫著不來那便是在情理之中的……而今,如果大王您肯承諾與他們共王天下,分封土地予他們,則二人必立至大王麾下也……孰在下直言,且先說齊王韓信之立,本非大王您之初衷,在韓信自己也是心有未安;彭越自是平定梁地,初始之時,大王您因為魏王豹的緣故而封拜了彭越為魏相國,現今魏王豹已死,彭越自然也巴望著功成名遂、裂土為王,而大王您卻又早沒留心到這個問題……”張良沒有明說:你劉邦胃口也太大了,既想馬兒跑得歡、跑得快,卻還不給馬兒草吃。

“是啊,子房!這都是本王的疏忽啊!你看該如何是好呢?”劉邦又一次深切地意識到自身的渺小了。

“這個嘛,隻要大王忍心就是!今大王若能割讓出睢陽以北至穀城一帶皆作為彭越為王的屬地,而不妨再從陳地以東至沿海一帶就都割出給予韓信,且者韓信故鄉在楚,故而他的本意也是非常希望能得到自己故鄉之地的,富貴以歸故鄉,世之常情、人之極願也……其他的無須再多言,隻要大王能出捐此二地以許兩人,使其各自為己而戰,則楚易破也。”

事已至此,劉邦心裏雖然非常得舍不得,但是大敵當前,而且韓信、彭越羽翼已成,他就隻好接受現實、聽從了張良的建議。其實,他自己也不是看不出此中微妙,隻是總下不了決心而已,就差有人再來輕輕推他一把了。結果,劉邦割地封王的詔書很快便分別下到了韓信、彭越二人那裏,他兩個一陣欣欣然之後,於是就各引自家的主力部隊趕來同漢王劉邦彙合。

其中,彭越軍不過數萬之眾,而韓信部陸陸續續從各處基本完成集結時,其總兵力已不下於三十萬眾①,而且看上去竟是如此得訓練有素、令行禁止。直把個劉邦都驚得一愣一愣的,也因為此時的漢軍主力(非全部)早已在與項羽部的持續拚耗下隻剩下不過數萬殘兵敗將,劉邦乃不禁似當初的龍且那般感歎道:“唉!韓信這小子的身子骨果真是硬了!”

他得再認真地尋思一下對付韓信的招數了。

到了這年十一月,劉邦的族弟劉賈率領一支漢軍南渡淮水,以至兵圍楚軍的大後方壽春,而楚軍的大司馬、一向被項羽視為肱骨之臣的周殷竟於此時叛楚投漢。更可氣的是,周殷竟領兵血洗了楚國不少地方,又在九江一帶征募了大量壯丁充軍,之後他便又策應並參與了淮南王英布在淮南一帶的軍事行動,隨後他二人在行軍中又屠戮了城父一帶,妄圖徹底損傷楚軍的元氣。不久,他們兩人各率其部便追隨著劉賈去到了中原同劉邦大軍會合,與項羽最後決一雌雄。

十二月的時候,韓信率領大軍重溫了三年前的舊夢--再次奪取了楚都彭城,並把項羽主力部隊逼退到了南麵的垓下一帶。

漢聯軍既已從四麵齊集,看來項羽的末日真的已經不遠了。

一般來說,大多數軍隊都是戰時臨機招募的,一俟戰爭結束便要馬上解散,一來國家養不起,二來怕其日久生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