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中山
要說黑龍江這疙瘩的鄉土吃食,那可“海”啦!大鼻子他爹老鼻子了。咋這麼多呢?這要從黑龍江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優越、曆史久遠和民族眾多說起。
先說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優越。就黑龍江整個浪來說,總麵積有四十五萬三千捌佰平方公裏,在全國數第六呢。土地肥沃,山多林密,河流縱橫。這都給鄉土吃食提供了極為豐富的物質資源。
一是山多林密。黑龍江地貌堪稱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山林麵積占整個黑龍江麵積一半,是全國第二大山林基地。什麼大興安嶺、小興安嶺、老爺嶺、張廣才嶺,還有大青山、完達山、克山、雙鴨山等。山多樹種就多嘛。山裏有上百種樹木,什麼紅鬆、落葉鬆、樟子鬆、雲杉、冷杉、水曲柳、黃菠蘿,還有榆、楊、樺、椴樹等。樹林多植物和動物就多嘛。粗大拉地說山林裏有兩千四百多種植物,其中可食植物就有上千種。一是野菜類,如蕨菜、薇菜、黃花菜、猴腿菜、山芹菜等;二是野果類,如山葡萄、黑豆果、榔柿、草莓、狗棗、獼猴桃和紅鬆籽、山核桃、榛子等;三是真菌類,如黑木耳、猴頭蘑、榆黃蘑等;四是藥材類,如防風、龍膽、黃芪、人參、枸杞子、五味子、刺五加、滿山紅、白芍藥、婆婆丁等應有盡有。動物有天上飛的鳥類,如飛龍鳥、沙斑雞、野雞等近四百種;再有地上跑的獸類,如鹿、熊、犴、獐、狼、虎和四不像等九十多種,是全國野獸種類的五分之一呢。
二是河流眾多。黑龍江是全國三大河流之一,僅次於長江黃河。據載在全省流域麵積五十平方公裏以上的河流就有1918條,有鬆花江、烏蘇裏江、嫩江、牡丹江、綏芬河、湯旺河、呼蘭河,另外還有興凱湖、鏡泊湖、五大連池等,像織成的網絡,出沒於崇山峻嶺,流淌於萬裏田野上。河流多魚的種類就多嘛!大約莫有四十多種食用魚類,其中有世界名貴的大馬哈魚、珍貴的虹鱒魚、著名的鰉魚、鱘魚和灘頭魚、興凱湖大白魚、鏡泊湖鯽魚,還有早巳聞名遐邇的“三花五羅”,即鼇花、鯿花、吉花和法羅、哲羅、雅羅、銅羅及萌羅等數不勝數。這裏光名貴珍稀特產魚類之多,在全國也名列前茅。
三是土地肥沃。俗話說這疙瘩的“土坷垃”都流油。土地肥沃,產糧就多嘛!自古以來,這裏被看成寶地,有“穀物倉庫”之說,盛產大豆、小麥、玉米、水稻、土豆和各種黏糧。再有大草原,草坡麵積達九千陸佰多萬畝,在全國排第七位。鬆嫩草原是全國三大草原之一。草原大、草質好,必然牲畜旺盛。這裏的黃牛、奶牛、草羊、奶羊和馬匹等也揚名省內外。糧食豐,牲畜多,人們吃食的樣數就多嘛。
要說自然條件與鄉土吃食的關係,還有一點不可拉忽兒,那就是氣候寒冷。嚴冬季節哈爾濱氣溫達零下30攝氏度,大興安嶺漠河等地達零下五十多度。生活在“滴水成冰”“吐沫成釘”地帶的各族人民,利用冷的自然條件,也創造了許多鄉土吃食的經驗。
再說曆史久遠,民族眾多。光說有豐富的吃食物質資源還不夠,還得說說利用這些資源而創造出豐富多彩的吃食的人民。
現在黑龍江人口三千陸佰萬,擁有四十二個民族。要從黑龍江發展曆史來說,土著居民與客籍居民對開發黑龍江、形成鄉土美食,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可分為三個方麵來說:
一是土著民族。黑龍江土著曆史久遠,從古代起,他們的祖先就在這兒生息和繁衍。早在先秦時代,肅慎、東胡、涉貊三大族係的先民就生活在這裏。後來經過不斷地融合與演變,形成了滿、蒙古、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錫伯、赫哲等等民族。這些民族在飲食上,都因地製宜,就地取材,創造了許多美味佳肴。後來滿、蒙古和鮮卑民族曾分別走出黑龍江,入主中原,自然在鄉土吃食方麵也有了更大的發展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