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寫作,於筆者而言,實在是一次難得的體驗。

既有無從下筆的困惑,又有文思泉湧的暢快。無意中鉤沉的新史料,會帶給我莫大的驚喜,創作出自以為膾炙人口的佳句,我更是會情不自禁地誦讀。

之所以這麼投入,是因為我把這本小書,看成我十年來涉足中國近代海關史研究的一次總結——一枚小小的成果。

字數不多,十餘萬而已;心血不少,非筆墨能述。除爬梳剔抉了大量第一手檔案外,筆者還閱讀了大量相關材料、書籍。導師、同事的無私援手,網絡空間的大海撈針,圖書館、新華書店,甚至舊書攤的流連忘返,凡此種種,如今都成了彌足珍貴的記憶。

最糾結的,是文風的轉換。白天案牘勞形,專注於文稿服務,力圖貫徹清新的中辦文風;夜晚伏案疾書,嚐試新曆史寫作,企圖呈現全新的敘事風格。

不管多忙,我給自己規定每天必須完成1000字,忽忽半年,蝸行蟻步之下,終於大功告成。

欣喜之餘,難免感傷。以往每每發表一篇文章,母親總是第一讀者。一度,母親的離去,讓我失去了寫作的動力。好在,楊家有女初長成,以寫作文見長的她,已經能煞有介事地對我的文字評頭論足。

“老爸,寫得不錯!”

“當然,你要向我學習,四十好幾還在用功。努力才有回報。”

類似對話,貫穿於寫作始終。在言傳身教小女的同時,我發現這本確實下了些功夫的書,居然還有些新意。不說運用了新材料,加入了新考證,提出了新觀點,就拿張福運和丁貴堂這兩個對近代中國海關貢獻良多的人物來說,學界有關其著述目前尚為空白。而另外四位鼎鼎大名的人物,有關他們與海關的交集,也少有人述及。

最後,我也不想免俗。因此,循例把“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敬請批評指正”這句套話作為結尾。在我的字典裏,這不是圓融轉圜之辭,讀者們的檢閱,將激勵我繼續前行。

謹向所有幫助過我的人,致以最誠摯的謝意!

楊智友

2012年夏至於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