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孩子就吃“父母溫和地改正自己”這一套(二)(1 / 3)

(六)讓孩子不再任性

媽媽帶著兒子去逛街,當媽媽帶著兒子來到玩具商城時,兒子的注意力很快被一種可以發射子彈的玩具槍吸引了,於是兒子便纏著要媽媽買,媽媽沒答應。兒子頓時大哭起來,還說再不給買,就要回家告訴爺爺奶奶。媽媽怎麼哄勸都不聽,最後兒子索性賴在地上不走了,服務小姐和許多顧客都圍了過來,媽媽覺得很為難,不知道要怎麼辦才好。

這樣的場景對於很多家長來說應該再熟悉不過了——許多孩子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需要,往往通過任性來要挾大人。任性的孩子通常脾氣都很大,不僅不聽父母的勸說和教育,而且還會坐在地上,大聲嚷叫,甚至對父母拳打腳踢,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孩子任性,的確是爸爸媽媽所麵臨的一道棘手的難題。

孩子養成這種壞習慣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麵:一方麵是當孩子向父母提出一些過分的要求時,父母的教育方法不恰當——不是通過耐心說服教育,而是橫蠻地加以拒絕,孩子沒有明白為什麼自己的心願不能實現,理所當然會任性。另一方麵是家庭中的成員對待孩子的任性處理方法不一致。比如,當孩子表現得很任性的時候,奶奶和媽媽可能會出於溺愛孩子而盡量護著孩子,而爺爺、爸爸則想糾正孩子這種壞習慣而嚴厲拒絕,最後的結果往往是不了了之,孩子毫發無傷,於是,孩子因為有了靠山,往往會變本加厲的任性。

如果家長放任孩子的任性,將會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因為任性的孩子很難與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協商,他們往往隨心所欲。任性的孩子通常借助在地上打滾、不停地哭鬧、亂扔東西等行為來表現他們的情緒和要求。如果這些消極行為經常發生,就會強化孩子的不良個性品質。同時,孩子任性時通常會伴隨著煩躁、憤怒的情緒,經常性的情緒失控就會對健康產生較大的不利影響。因此,父母要從小教育孩子,讓孩子不再任性。

1.父母不要強化孩子的錯誤動機有的時候,孩子的任性更多的是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這樣的時候,孩子不會考慮自己的要求或行為是不是合適,孩子更多的隻是一種試探。所以當孩子采用一些不合理的方式來吸引父母注意力的時候,父母可以不予理睬,及時地撤離“戰場”。如果父母和孩子進行正麵衝突,剛好就滿足了孩子的動機和需要,從而鼓勵孩子的錯誤動機持續發展,對於解決問題並不能起到絲毫作用。

2.父母不要輕易向孩子妥協父母在帶孩子出去的時候,最怕的就是孩子在公共場所吵鬧、任性。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通常都會很快遷就孩子,滿足孩子一些無理的要求。生活中也是,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哭鬧起來實在讓人頭疼,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滿足孩子的要求。父母這樣不分青紅皂白的退讓和遷就,隻會讓孩子把這種“抗議”舉動變成對父母施加壓力的武器,得寸進尺,變得更加無法無天。

當孩子由於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而發脾氣或打滾撒潑時,父母可以先不要去理睬他,不要在孩子麵前表露出心疼或遷就,更不能和他討價還價。可以采取躲避的方法,暫時離開他,當無人理睬時,孩子自己會感到無趣而做出讓步。事後,家長再對孩子簡單而認真地說明這件事不能做的原因,並對他說“相信你以後不會這樣了”之類的話來鼓勵他。

3.明確要求,和孩子“約法三章”

家長平時對孩子的行為要有明確的要求,如製定一些簡單、明確的規則,規則一旦製定,就要堅決執行,以此來規範孩子的行為,如待人接物的禮貌要求、作息時間的安排等。這些規則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為並不是隨心所欲的,而應該受到一定的約束。

孩子任性發作一般都是有規律可循的。父母在了解孩子的脾氣性格之後,預計到孩子可能因某種情況任性時,要提前打好預防針。比如帶孩子到商場之前,估計到孩子會要求買玩具,一旦得不到滿足八成會耍賴。家長在從家裏出發前就要和孩子講好條件,看到喜歡的玩具隻許看一會兒,不能買,不聽話就不帶他去商場了。如果孩子表現好,家長可以表揚鼓勵他,甚至可以給他買個小禮物以示對“不任性”的獎勵。

4.讓孩子多與人交往當今社會,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裏受到溺愛,又缺少與同齡人交往的機會,容易形成孤僻、執拗的性格。形成這種性格後,在外麵和小朋友、同學相處困難,一不順心,回家更要耍脾氣,惡性循環。

因此,家長要多為孩子創造條件,讓孩子多和同齡人交往。在和小夥伴交往的過程中,孩子沒道理要求別人事事順著自己,對別人任性耍脾氣的結果可能就是“沒人理了”。孩子慢慢會因此意識到任性的壞處,並且在和同齡人交往中改變任性的壞毛病。

5.家長教育孩子時觀點應保持一致孩子任性時,家長應該保持觀點一致。如果一個嚴,一個寵,就不能很好地讓孩子認識到任性是不對的,那麼孩子的任性會越演越烈,很難得到改正。

6.培養自我管理的意識任性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是孩子缺乏自我控製、自我管理的能力。要改正孩子任性的毛病,幫助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的意識,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讓孩子把玩完的玩具放進櫃裏,睡覺起床後把小枕巾蓋在枕頭上等。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學會約束控製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的習慣。

孩子一般都會有任性的毛病,如果父母聽之任之的話,久而久之就會助長孩子的固執、霸道、蠻不講理等不良性格。因此,父母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巧妙地引導孩子,改掉任性的毛病,讓孩子健康地成長。

(七)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有這樣一個令人感慨的故事:一個人到瑞士訪問的時候,在一個洗手間裏,他聽到隔壁小間一直有一種奇怪的聲響。由於這響動的時間過長,而且很奇怪,因此引起了他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通過小門的縫隙向裏探望,這一看讓他驚歎不已。

小間裏一個隻有七八歲的小孩子正在修理馬桶的衝刷設備。一問才知道,原來這個小男孩兒上完廁所以後,因為衝刷設備出現了問題,他沒有把髒東西衝下去,因此他就一個人蹲在那裏,千方百計地想修複它,而他的父母、老師當時並不在身邊。

這件事令這個人非常感慨:一個隻有七八歲的男孩兒,竟然有如此強烈的負責精神,可見其父母的教育是成功的。

然而在我們的生活中,許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龍心切,一心想讓孩子成才。在這美好願望的驅使下,許多父母心甘情願、盡其所能地替孩子做一切事,把孩子的責任擔到自己肩上。結果卻使孩子缺乏奮發向上的願望和責任心,這樣的孩子是很難成才的。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常見有這樣一類人——他們頭腦聰明,也很能幹,但卻工作平平,甚至常出紕漏。究其原因,周圍人的共同看法是:此人缺乏責任感。相反,另一類人並無過人之處,但做事卻目標明確,堅毅果斷,敢做敢當,事業有成,具有良好的信譽,與其共事的人也很信任他。分析原因也很簡單,這類人對人、對事、對工作有強烈的責任感。由此可見,責任感的培養是一個人健康成長的必由之路,也是一個成功者的必備條件。

雖然對於一個孩子而言,他的能力有限,但是他終歸是要長大的,要在社會上擔任一些角色。如果小的時候不強化他們的責任意識,在心中不形成一定的價值觀,長大之後,他們就會失去精神依托。更重要的是,強烈的責任感可以帶來使命感和榮譽感,激發孩子發揮自己的潛力,使孩子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

那麼,怎樣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呢?

1.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習慣對孩子的影響,不僅是指孩子對父母的行為進行模仿,更重要的是父母的習慣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觀念。家長的所作所為,孩子會看在眼裏、記在心上。一個對孩子、對長輩、對家庭、對工作毫無責任感的家長,即使教育孩子做事要有責任心,孩子也會很不服氣,也會很不以為然。尤其對於2~6歲的孩子,他們的“是非觀念”尚未形成,隻要父母的行為稍稍有“偏離的軌道”,孩子對於事物的正確認識就會立即產生動搖。所以說,父母隻有在生活中嚴以律己,給孩子做好表率,才能更好地去影響和教育孩子。

俗話說“言教不如身教”,當父母的無論做任何事一定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從自己做起,要愛崗敬業,對孩子和家庭也要承擔自己應負的責任,為孩子做出榜樣。

2.孩子的事情讓他自己處理家長要端正自己的思想,不要認為孩子的事情就是你的事,孩子會做的、應該做的事情都是他們自己的事情。父母的包辦行為會使孩子失去責任心,要培養孩子的責任心,父母就要在孩子的學習、生活中糾正他的不良習慣,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家庭中要有明確的分工,父母應該分配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比如:讓孩子自己整理房間、讓孩子幫忙洗碗、讓孩子自己收拾書包等。當然,在剛開始的時候需要父母對孩子進行檢查和監督,特別是要明確告訴孩子,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不是父母的事。

讓孩子處理自己的事情,目的就是要克服孩子的依賴性,培養獨立性,鼓勵孩子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獨立去處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孩子隻有學會了對自己的事情負責,才能逐步地發展為對家庭、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負責。

3.讓孩子承擔自己的行為後果著名教育家茨格拉夫人說:“必須教育孩子懂得,他們不同的一舉一動能產生不同的後果,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一定會學得很有責任感的。”

事實確實如此,隻有讓孩子懂得自己的行為將會產生什麼後果,他才會對自己的行為去負責。家長應該讓孩子對自己某些行為造成的不良後果設法補救。無論是在別人家裏還是在幼兒園裏發生了這樣的事情,作為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是由於自己的過錯,才造成了這種後果,應當負起責任。如孩子損壞了別人的玩具,應該讓孩子向別人道歉,並設法進行賠償,可以讓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錢重新買一個新的或是用自己的一個玩具作為賠償。這樣可以讓孩子知道,誰造成不良後果,就該由誰負責。

4.鼓勵孩子做事有始有終家長應該放棄對孩子的溺愛,讓孩子去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交給孩子去做的事情,要由小到大,由易到難,開始的時候家長可進行監督,發現問題及時地糾正,決不允許孩子做到一半就隨意放棄。當孩子從頭至尾認真把事情做好後,家長應該對孩子進行表揚,讓孩子知道自己有做好這件事的能力,並鼓勵孩子勇敢地單獨地去完成一件事。這樣不僅培養了孩子做事負責到底的良好習慣,而且也培養了孩子做事的責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