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饒是如此,所謂“天道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雖然隨著修為的提高,年過五個甲子(1甲子=5紀=60年),海皇身體尚如壯年一般,而且神識裏已漸漸萌生堪破“生死海”的征兆。但他身邊的親人和老友卻一個個離他而去,使他時常陷入無法自拔的悲痛之中。
就在海皇三百二十一歲那年,他一生最寵愛的皇妃——長孫謐兒,身患不治。其時,長孫皇妃已經年屆雙百,修為在離魂天格中期——地魂期,盡管從第一天格進化到第二天格,壽算增加五紀(按《天書·經部·天格大演經》,第一重天——塵寰界,所具天格為基天格,是天修者修煉的根基,又可稱為第一天格。塵寰界,也就是僅具基天格的人,壽限為一百五十歲。塵寰界的人,無人能邁逾這個壽限。晉升第二重天——離魂天界,即擁有第二天格——離魂天格,壽算增加五紀(5*12=60年),即壽限為二百一十歲),但終究大限之時如達摩克利斯之劍,看看就要臨到。
大限之日愈近,長孫皇妃的魂息便越趨衰弱,眼看不久必定魂飛魄滅。
海皇日日守候在愛妃身邊,悲戚莫名。隻覺縱使一身入化修為,在天地法則麵前,依然如同螻蟻,隻能任法則玩弄於股掌間。又有如刀下魚、板上肉,唯有任法則宰割。那就算參透天地法則,便又如何?還不是無邊無盡的無奈!!!
數百年來茫、盲、忙,到頭換來也是一場空!!!
麵對如此結局,海皇心境大壞,因悲生怒,因怒生恨,神識深處,激發出對天地無情法則無窮無量無邊的憎恨……
不料,這無邊的恨意,竟引動海皇體內的創始神血脈共鳴、共振,並由此激發了史上第一場昊天大劫……
關於這場史前大劫數,幾乎所有的現存的《天書》玉簡裏,都隻有隻鱗片羽的記載,而且大多過於籠統,讓後世之人無從分辨。按照《天書》記錄的規則,任何與史實或法則相違背的神識記錄,都會被法則抹去,無法留下痕跡。而其他見於各種傳奇、誌異裏,關於這場史前大劫數的描述,則多數都有斧鑿、雕琢的明顯痕跡,顯然並非親曆者的現場記錄或回憶,而是莫須有的想象和杜撰。
但《天書》為何對天修史上如此重大的一個事件,卻語焉不詳呢?這完全不符合常識。
按照女子的知識和理解,《天書》實際上是一個集三十三天界內所有天修者經曆、經驗、思想的大信息庫,所有的天修者都可以通過神識在各自的修為、權限、門戶的限度內訪問天書裏記載的信息。《天書》總共分為十二大部,即是經、史、子、集、術、器、丹、符咒、萬族、百草、門戶、雜,十二部幾乎囊括了元元大陸由古至今所有的天修方麵的信息和資料。
但沒有資料說明《天書》是從何時開始存在的。
按照天修者史學家們普遍的共識,它是由創世神創製,亙古即已存在。史學家們還根據歸納演繹推測,《天書》的規則遵循著某種創世神的契約,那些被後世天修者們發現的規則——諸如天修者憑借神識訪問《天書》信息庫的路徑和權限,又諸如天修者上傳神識,為《天書》增加天修知識時,隻有符合史實和天地法則、且未曾已被記錄、並確有參考價值的神識流才會被記錄(基於這一點,能被《天書》的信息庫接納並記錄下神識,當然也是一件值得錄入者小小虛榮一下的成就)——都是創世神契約的局部體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