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擁抱快樂的生活 (1)(1 / 3)

尊嚴比生命重要

人受到震動有種種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經上;有的是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強烈的、最持久的則是在個人尊嚴上。

——約翰·高爾斯華餒

法國著名的將軍狄龍在他的回憶錄中講過這樣一件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次惡戰,他帶領第八十步兵團進攻一個城堡,遭到了敵人頑強抵抗,步兵團被對方火力壓住無法前行。狄龍情急之下大聲對他的部下說:“誰設法炸毀城堡,誰就能得到一千法郎。”他以為士兵們肯定會前仆後繼,但是沒有一位士兵衝向城堡。狄龍大聲責罵部下懦弱,有辱法蘭西國家的軍威。

一位軍士長聽罷,大聲對狄龍說:“長官,要是你不提懸賞,全體士兵都會發起衝鋒。”狄龍聽罷,轉發另一個命令:“全體士兵,為了法蘭西,前進!”結果整個步兵團從掩體裏衝出來,最後,全團1194名士兵隻有90人生還。

有時候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並不是懲戒,而是尊重。尊嚴比生命更重要,如果用錢驅使他們,無疑是奇恥大辱。這就是尊重的力量。

上帝的答案

誰能把生死置之度外,他就會成為新人。誰能戰勝痛苦和恐懼,他自己就能成為上帝。

——陀思妥也夫斯基

去年初秋,巴特西的丈夫比爾接了長途電話之後,轉過身來對她說:“你父親被送去急診,是嚴重的心髒病。”巴特西能看得出他雖然內心恐懼,但又竭力表現出很冷靜的樣子。

“爸爸病得這麼厲害嗎?”比爾帶著巴特西飛速驅車去機場時,她心裏在祈禱:“啊,親愛的上帝,讓爸爸活下去吧!”

當她走進醫院爸爸的病房時,母親一句話也沒說。她們默默地抱在一起。巴特西坐在母親的身邊祈禱著:“讓爸爸活下去吧!”

在整整3個星期裏,她和媽媽就這樣日夜守護著父親。有一天早晨,爸爸恢複了知覺,他還握住了巴特西的手。他的心髒雖然穩定了,但其它問題又出現了。凡是巴特西不和父親或母親在一起時,她就去醫院的小教堂裏,總是禱告著同一句話:“讓爸爸活下去吧!”

祝願康複的卡片從各地寄來。一天晚上,她接到比爾寄來的一張——這是“我們的”卡片,上麵寫著:“要相信上帝的答案,親愛的。”

巴特西站在廚房裏,手裏攥著一張弄皺了的卡片,一會兒哭,一會兒笑,母親不明白這是為什麼。巴特西想:“比爾幫我意識到的是我原來搞的那些祈禱全都錯了。”

第二天清晨,巴特西在醫院小教堂裏平靜地祈禱:“親愛的上帝,我知道我的願望是什麼,但對爸爸說來這並不見得是最好的答案。您也愛他,因此我現在要把他放在您的手中。讓您的意願——而不是我的——實現吧!”

在那一瞬間,她覺得如釋重負。不管上帝的答案是什麼,她知道對她父親都是正確的。

兩個星期後,她的父親與世長辭了。

第二天,比爾帶著孩子們趕來了。他們的兒子哭著說:“我不願意讓外公死,他為什麼會死呢?”

巴特西緊緊地抱著兒子讓他哭個夠。從窗戶遠望,她看見群山和碧藍的天,想著她深深敬愛的父親,也想到他有可能遭受的無法醫治的病痛。比爾的手放在她的肩上。巴特西輕輕地說:“顯然,這就是答案。”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與其讓親人忍受病痛的折磨,還不如選擇讓他安詳地離開。這不是我們的不孝和狠心,恰恰是我們的良苦用心。既然無法避免,那就順其自然地接受吧!

羅丹的啟示

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不是出自雄心壯誌或單純的責任感,而是出自對人和對客觀事物的熱愛和專心。

——愛因斯坦

斯·茨威格那時大約25歲,在巴黎作研究與寫作。許多人都稱讚他發表過的文章,有些他自己也很喜歡。但是,他深深地感到自己還能寫得更好,雖然他不能斷定那症結的所在。

於是,一個偉大的人給了斯·茨威格一個偉大的啟示。那件仿佛微乎其微的事情,竟然成為他一生的關鍵。

有一天晚上,在比利時名作家魏爾哈倫家裏,一位年長的畫家慨歎著雕塑美術的衰落。斯·茨威格年輕而好饒舌,激烈地反對他的意見。“就在這城裏,”斯·茨威格說,“不是住著一個可與米開朗琪羅相媲美的雕刻家嗎?羅丹的《沉思者》、《巴爾紮克》,不是同他用以雕塑他們的大理石一樣永垂不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