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放手也是一種美 (7)(2 / 3)

他的農場在15公裏外,艾德要他告訴怎樣去。

“我這裏很容易找到。出鎮向西走6公裏半,轉北走一公裏半,轉西走3公裏,再……”

艾德給他搞得糊裏糊塗,雖然他把到他家的路線再說了一遍,艾德還是弄不清楚。

“我知道該怎麼辦了。醫生,我會打電話給沿途農家,叫他們開亮電燈,你看著燈光開車到我這裏來,我會把開著車頭燈的卡車放在大門口,那樣你就找得到了。”他在電話裏告訴艾德這個辦法,艾德覺得不錯。

啟程前,艾德出去觀察了一下阿爾伯達上空廣闊無邊的蒼穹。在冬季裏,人們隨時都要提防風暴,而山上堆積的烏雲,可能就是寒天下雪的征兆。每一年,都有人猝不及防地在車裏凍僵,沒有經曆過荒原風雪的凶猛襲擊,是不知道它的危險性的。

艾德開著車上路,車窗外麵寒風呼呼地吼著。果然,正如那位農民所說的,沿途農家全部把燈開亮了。平時,一入夜荒野總是漆黑一片,因為那時候的農家夜裏用燈是很節約的。一路的燈光指引著艾德,使艾德終於找到了那個求醫的人家。

艾德急忙給嬰兒檢查病情,這嬰兒燒得很厲害,不過沒有生命危險,艾德給嬰兒打了針,再配了一些藥,然後向那農人交代怎樣護理,怎樣給孩子服藥。當艾德收拾藥箱的時候,艾德心想,那麼複雜的鄉村夜路,我怎能認得路回去呢?

這時候,外麵已經下大雪了。那農人對艾德說,如果回家不方便,可以在他家過一夜,艾德婉言謝絕了。他還得趕回去,說不定深夜還會有病人來求診。艾德壯著膽子啟動引擎,把汽車徐徐地駛離這戶人家的門口,說實話,他的心裏滿懷著恐懼。但是,車子在道路上開了一會兒,艾德就發覺自己的恐懼和憂慮是多餘的。沿途農家的燈都仍然開著,通明閃亮的燈光仿佛在朝著艾德致意,人們用他們的燈光送他回去。艾德的汽車每駛過一家,燈光隨後就熄滅,而前麵的燈光還閃亮著,在等待著他……艾德沿途聽到的,隻是汽車發動機不斷發出的隆隆聲,以及風和哀鳴和輪下輾雪的索索聲。可是艾德絕不感到孤獨,那種感覺就像在黑暗中經過燈塔一樣。

這時艾德開始領悟到了阿瑟·查普曼寫下這幾句詩的意境:

那裏的握手比較有力,

那裏的笑容比較長久,

那就是西部開始的地方。

在一個物欲日漸膨脹,人情日漸冷漠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尺度一天天向金錢和利益靠攏。而那閃爍於寒冷冬夜的那一束束燈光,卻無疑在向人們昭示:淳樸、善良、真誠永遠如同這冬夜的燈光一樣,照耀著這個世界的曠野與人生。

牆壁帶來的效益

衡量我們成功與否的重要的標準就是看我們讓顧客滿意的程度。讓我們都來支持盛情服務的方式,每天都讓我們的顧客百分之百地滿意而歸。

——山姆·沃爾頓

有一個家屬院,南北長約2至3裏路。家屬院的東邊是一條公路,公路與家屬院中間隔著一片沿街商業樓,對麵有學校、醫院、市場。人們從家屬院到公路對麵,必須繞一個大彎,每天都要多走不少冤枉路。然而,哈倫德卻在家屬院東邊的沿街樓開了一家海鮮酒店。很多人都說肯定得賠本,因為這個地方雖然靠公路,卻並不留人,做買賣的在這個地段幾乎都不掙錢。但這個哈倫德卻有自己的想法,他不僅在這兒開酒店,還把這個店麵買了下來,並開始裝修房子。

令人奇怪的是,他把其中一間房子的牆給砸開了,改成一個家屬院通往公路的過道。住在家屬院的人上班下班接孩子都開始走這條過道,哈倫德很和氣,慢慢地和大家都成了朋友。在他那兒放些東西、留個話兒,有時孩子放學家裏沒人,便在那兒等著做作業,哈倫德一概熱情接待,並且規定凡是家屬院裏的人來吃飯一律9.5折。

誰也不曾想到這家酒店的生意會那麼好,每天一到吃飯的時候,門前的車停不下,就停到別的地方去;有時桌子沒了,就在那兒等。這樣的店,這樣的生意,在這個城市裏真的很少見。有人說是菜好吃,有人說是服務好,反正大家都愛到那兒去,有時在別的地方辦完事,大老遠的還跑到這兒來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