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迪是著名作家,被譽為“當代保爾”。在5歲時,她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癱,成了一個殘疾兒童。當時,她家住的是一座刷著紅漆的三層小樓,每當她坐在窗口,看著那些上學小孩的身影,心中就無比羨慕,她也想去學校讀書啊!可是,對張海迪來說,這隻能是夢。一天,她終於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對媽媽說:“媽媽,我要上學!”話音未落,她就看見媽媽背過身,用手捂著臉。張海迪想,媽媽一定是哭了。
媽媽說:“孩子,媽媽和爸爸會讓你學到知識的!”
見張海迪這樣渴望上學,渴望學習知識,媽媽決定,說什麼也要滿足她的心願。不能去上學,家裏請不起老師,爸爸媽媽隻能在下班後親自教她。
張海迪很高興,也特別愛學習,但手術造成的肋間神經痛時時折磨著她病弱的身軀。有時,她實在感到疼痛或疲倦,連作業都無力完成,就對媽媽說:“這些作業我明天再做行嗎?”媽媽卻鄭重地對她說:“今日事今日畢!”聽了媽媽的話,張海迪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決不能拖拉,就在心裏告訴自己:“我要像在學校讀書的孩子一樣,每天完成作業!”於是她每天都定下計劃,不完成當天的計劃不睡覺,決不把今天的事拖到明天去做。
就這樣,沒有機會走進校門的張海迪靠發憤努力,學完了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還自學了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本科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在學習的同時,她還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如今,她還在繼續攻讀哲學博士。
張海迪堅持“今日事今日畢”的信念,做事不拖延,努力學習,充實自己,終於學有所成,她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懶惰的人都有一個毛病,那就是喜歡拖延。總是把今天該完成的事情拖延到明天,是一種很壞的習慣。對我們來說,拖延最具破壞性,也是最危險的惡習,它使人學習生活無計劃、喪失進取心。一旦開始遇事推脫,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變成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解決拖拉的唯一良方就是行動。當你開始著手做事——任何事,你就會驚訝地發現,自己的處境正迅速地改變。
克服拖延的習慣,將其從自己的個性中根除。這種把你應該在上星期、去年,甚至幾年前該做的事情拖到明天去做的習慣,正在啃噬你的意誌,除非你戒除了這種壞習慣,否則你將難以取得任何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