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己方的魚雷艇來救援是不可能了,眼下的問題是如何帶著這10名疲憊不堪的傷兵返回基地。與其呆在這兒等死,還不如拚死一搏,於是在肯尼迪的建議下,他們放棄艇身,在寬闊的海麵上遊了大約15個小時,才來到了渺無人煙的達普拉姆帕丁島上。在這裏,大家餓了抓魚吃,渴了喝椰汁,生存倒沒什麼大礙,隻不過獲救的希望則越來越小,在白天,魚雷艇是萬萬不敢到這裏來的,偶爾飛過幾架美軍戰機也都是一閃而過,更多的是日本駛往前線的補給船。大家的思想開始變得混亂,他們一方麵對沃菲爾德和其他魚雷艇見死不救而義憤填膺,一方麵開始為參加海軍而後悔。
隻有肯尼迪不同,當他確信自己在事故發生後仍然活著的時候,欣喜若狂。在他那顆平凡而實際的心中,湧動著一種不可抗拒的求生與求勝的信念,他這種不屈不撓的信念不僅支撐著自己,也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活著的艇員,使他們熬過了這最艱苦的一段時光。在這一點上,肯尼迪顯示了他的領袖風範。
也許他們命不該絕,他們俘獲了兩個到島上休息的土著人,一審問才知是為盟軍服務的。肯尼迪在椰子殼上刻了一句話,請他們帶給幾個島嶼之外的澳大利亞海岸警衛隊:“艇已沉,11人尚活,需急救,肯尼迪。”
從絕境中逃生,最能反映出人的智慧和膽量。戰勝恐懼的膽識要靠平時的修養。
——約翰·肯尼迪在荒島上度過了艱難的6天之後,望眼欲穿的肯尼迪和他的同伴終於等到了救援人員,他們得救了。在離島時,他們禁不住高唱:基督愛我,我深知,因為《聖經》如是說。
在隨後的幾天裏,肯尼迪奮不顧身搶救他的艇員的事跡,成了美國報紙的頭版新聞。他的勇氣受到大家的共同稱讚。
約翰·肯尼迪由於“作為109號魚雷艇艇長,當該艇於1943年8月1日到8月2日在太平洋戰區被撞沉後所表現出的英勇行為”而得到海軍和陸戰隊的嘉獎,於是肯尼迪成了二戰中的英雄。
經過了血與火的考驗之後,肯尼迪終於載譽而歸。
解甲參政,聽父勸入選議員
肯尼迪家族一貫有參政的傳統,“優則仕”是家族對肯尼迪人生的期待。經過父親的反複勸說和整個家族的鼎力支持與培養,不到30歲的肯尼迪終於成了議員,這為其以後登上權力的最高位置奠定了基礎。
1943年8月“海上驚險奇遇”後不久,肯尼迪因患瘧疾和背部舊傷複發而被送回美國治療。在波士頓海軍醫院住院期間,他獲悉他哥哥在歐洲駕飛機執行一項冒險性的試驗任務時犧牲,心情十分沉重。
確實,老肯尼迪及其一家對長子喬是寄予一番厚望的。喬漂亮結實、喜歡交際、才華橫溢、辦事有魄力,一家人對他極為推崇。老肯尼迪一心想把他的長子培養成為總統。長子遇難後,他開始把希望傾注到次子約翰·肯尼迪身上。
1945年初,肯尼迪由於身體狀況欠佳而退役。不久,他就在赫斯特報社找到一份記者的工作。但他父親卻要求他繼續哥哥的未竟之業,退出報社進入政界。於是,肯尼迪於1946年初結束他短暫的記者生涯,投入競選國會議員的活動。
老肯尼迪為他的兒子選中了波士頓市的坎布裏奇選區為目標。這位28歲的闊少爺第一次深入愛爾蘭或其他祖籍的工人階級中間,精力充沛地進行遊說、演講;他家族的大部分成員也出動幫他競選,為此舉行了數百次家庭招待會,廣拉選票。由於他組織了良好的競選活動,再加上其本人的戰鬥英雄的名聲,他在1946年11月的選舉中以比他的共和黨對手多出近兩倍的選票,輕而易舉地獲勝。
1947年1月,29歲的肯尼迪進入美國國會眾議院。以後在1948年和1950年的議會選舉中,他又兩次當選。在眾議院的六年期間,他努力爭取改善他的選民們的生活,維護勞工的經濟利益。他曾提出一項議案,要求聯邦政府撥款拆除貧民窟的違章建築,而代之以房租低廉的住宅;他投票反對共和黨人提出的限製工會活動的《塔夫脫——哈特利法案》。雖然如此,但總的來說,肯尼迪並不是真正的新政派自由主義者,他全盤接受了他父親的自由市場的信條和反共產主義的狂熱。他在眾議院6年的所作所為表明,他屬於民主黨內的保守派。
1952年春,肯尼迪向馬薩諸塞州在職的老資格共和黨參議員亨利·卡伯特·洛奇發起挑戰,宣布他將競選國會參議員。肯尼迪在當年提出的競選口號是:“我能為馬薩諸塞州辦更多的事。”11月的選舉結果顯示,雖然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艾森豪威爾在該州大獲全勝,共和黨人還奪走州長之職,但35歲的肯尼迪卻頂住了共和黨的潮流,以7萬多票的優勢擊敗了洛奇,進入美國參議院。
不畏強敵,和尼克鬆角逐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