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金縷玉衣、青銅器、兵馬俑……這些中華文明的瑰寶,用它們斑駁的身軀,見證著曆史的變遷;圓明園十二獸首、北京人猿化石、《清明上河圖》真跡……這些傳世國寶的背後,掩藏著多少驚人的秘密……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為我們留下了眾多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流光溢彩、精美絕倫的國之瑰寶讓每一個接近它的人恍如身臨其境。
幾乎每一件奇珍異寶的背後都有著一個婉轉悠揚的故事,既回味悠長,又讓人流連忘返。每一件國寶都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凝固了一段沉眠於歲月深層的傳奇往事,散發著一種神秘而悠遠的氣息。沉浸在這些故事裏,或欣喜若狂,或扼腕長歎,與眾不同的流傳經曆讓這些無價之寶在我們的視野中慢慢呈現。回腸蕩氣之餘,讓你在與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交流中獲益匪淺。
本書選擇了中國曆史上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國寶故事,試圖從一個新的視角來幫助青少年朋友了解和認識中華文明的精髓,以增強青少年朋友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他們的文化藝術素質。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考了大量相關著述,在此謹致誠摯謝意。對書中存在的紕漏和不成熟之處,懇請各界人士予以批評指正,以利再版時修正。
神秘的金縷玉衣之謎
金縷玉衣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後的葬服。按封建等級不同,玉衣有金、銀、銅的分別,以金縷為最高等級。據《後漢書?禮儀誌》載,皇帝“玉衣”用金縷;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用銀縷;大貴人、長公主用銅縷。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人們對金縷玉衣形製的了解僅限於古代典籍的記載,從來沒有見過完整的實物。1968年,河北滿城漢墓中出現的兩套完整的金縷玉衣,是中國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震驚了當時現場所有的考古人員。
劉勝的玉衣長1.88米,用玉片2498塊,金絲約1100克,分頭麵、長衣、褲、手套和鞋5部分。劉勝妻子竇綰的玉衣長1.72米,用玉片2160塊,金絲約700克,結構相同。隨著金縷玉衣的現世,一係列的問題也擺在了人們麵前:為什麼古人將金縷玉衣作為殮服?這種喪葬習俗主要盛行於何時?它真的能像埃及的木乃伊一樣使屍體千年不腐嗎?
1.滿城“陵山”湮沒已久的秘密
滿城是河北省保定市下屬的一個縣。在縣城西北麵1.5公裏處,矗立著一座海拔235.8米的山丘,山丘有一個奇怪的名字,叫“陵山”。在陵山附近,自古延續下來兩個名叫“守陵”的村莊。村裏的老人都說他們的祖先是守陵的,可是究竟在給誰守陵?陵在哪裏?漫長的歲月裏,沒有誰能夠說得清楚。直到1968年5月23日,解放軍工程兵某部的一次爆破施工,才解開了這個千古之謎。
1968年5月23日下午3時,當戰士們在距離山頂30米的一個朝東地帶打眼放炮時,奇怪的現象發生了。爆炸聲過後,並沒有像往常那樣崩下來許多碎石頭,炮的聲音也不像平時那麼脆響,而是十分沉悶,好像還有回聲。
這是怎麼回事?大家都感到十分納悶。班長於是命令一個戰士爬上去看個究竟。這個戰士攀著岩石爬了上去,當他剛剛站到放炮處時,他的雙腳似乎突然失去支撐,身體隨即隨著石頭渣慢慢往下沉去。待他完全反應過來時,他已經和一大堆石頭一起落進了一個黑咕隆咚的山洞裏。洞裏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他的腳下是冰涼的淤泥和一些壇壇罐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