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見我的語氣柔婉了很多,所以一提氣,大聲的回答了一聲:“是,兒臣遵命。”
說著皇帝就站了起來,吐了一口氣,然後略略思索了一回就開口吐聲開始背誦道:“萬章問曰:“人有言:‘至於禹而德衰,不傳於賢而傳於子。’有諸?”孟子曰:“否,不然也。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昔者舜薦禹於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喪畢,禹避舜之子於陽城。天下之民從之,若堯崩之後,不從堯之子而從舜也。禹薦益於天,七年,禹崩。三年之喪畢,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陰。朝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曰:‘吾君之子也。’謳歌者不謳歌益而謳歌啟,曰:‘吾君之子也。’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堯,禹之相舜也,曆年多,施澤於民久。啟賢,能敬承繼禹之道。益之相禹也,曆年少,施澤於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遠,其子之賢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為也。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薦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繼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廢,必若桀紂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伊尹相湯以王於天下。湯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顛覆湯之典刑,伊尹放之於桐。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於桐處仁遷義;三年,以聽伊尹之訓己也,複歸於亳。周公之不有天下,猶益之於夏,伊尹之於殷也。孔子曰:‘唐虞禪,夏後、殷、周繼,其義一也。。。”聽得皇帝一口氣也不換的,銀瓶泄水一般流利的這番表現,我心裏頭極為安慰,看來皇帝雖然是平日裏頭極為好動,是不是的和那些太監們耍鬧,可是我的話他還是很聽的進去的,否則的話絕對不會如此流利。
我心裏頭極為高興,所以不由的麵色上也浮現了淡淡的微笑,對著皇帝說道:“哀家原本以為你耽於玩樂,把讀經的這門正經有用的功課給耽擱了,而隻是醉心於什麼摔跤,馬術之類的末技。眼下看來,哀家是想錯了,皇帝還是很用功的,對於這個經課這方麵的課目也是極為用心的。”
皇帝平日裏頭很少見我如此誇獎於他,隨意當下有些扭捏的說道:“母後太過讚譽了,兒臣能夠如此,也是多虧了母後和師傅們平日裏頭的細心督導。”
“嗯,你能夠見識到這一點,哀家倒是極為高興。”我聽到皇帝能夠推功於人,心中滿是歡喜。所以就對著皇帝越發的和氣了。
“都是皇太後教導的好,兒臣的一切都是母後給的。”皇帝回答道。
“你的話倒是沒錯,不過念書這種事情,如果自己不努力,靠著別人逼著,那也是念不進去的,如今哀家看你對功課能夠如此用心,哀家真是極為欣慰。外在的東西都是靠不住的,就是母後也有老去的一天,你隻有好好的悉心用功,把經綸世務的治平之策都學到肚子裏頭,日後你自個親政的時候就不會被別人給欺瞞了,哀家說的這些話,你可千萬要記得。”
“身外之物都是靠不住的,唯一靠得住的隻有自個兒的學問。母後是這個意思麼。”皇帝對著我問道。
“是,哀家就是這個意思,你現在聰明多了,也肯努力向學,哀家很是欣慰。”我對著皇帝撫慰的說道。
“兒臣也不過是盡兒臣的本分而已,母後如此說,兒臣真是有些受不起。”皇帝回答道。
我對著皇帝問道:“孟子這一章你背的很不錯,可是孟子這一章的意思你能夠理解多少。”
“兒臣的師傅開課的時候,給兒臣講過,兒臣還記得一些。”皇帝說道。
“那麼,你就把這段話的意思跟哀家好好說說,哀家要聽上一聽。”我對著皇帝說道。
“兒臣遵命。”
皇帝清了清口氣,正要開口說道,我對著皇帝指了指身邊的座位,示意皇帝坐到我的身邊來。”
皇帝說了聲:“謝母後賜座位。”
我便伸手拉過皇帝,坐到了我的身邊。然後示意皇帝可以開始給我講解了。
“萬章問道:“人們有這樣的說法,‘到了禹的時候道德就衰敗了,就把帝位不傳給賢人卻傳給兒子。’有這種情況嗎?”皇帝開口說道。
我追問到:“那麼孟子是怎麼回答的呢。你還記得麼。”
皇帝回答道:“兒臣記得,先生說孟老夫子是這樣回答的,孟聖人回答說:上天要把帝位傳給賢人,就傳給賢人;上頭天要把帝位傳給兒子,就傳給兒子。從前,舜把禹推薦給天繼承了帝位,十七年後,舜去世了,三年喪期完後,禹避開舜的兒子到陽城,天下百姓都跟隨著他,就像堯去世後百姓不跟隨堯的兒子卻跟隨舜一樣。禹把益推薦給天,七年後,禹去世了,三年喪期完後,益避開禹的兒子,到了箕山北麵。來朝見的諸侯及打官司的人不到益那裏去,而到啟那裏去,百姓都說:啟是我們君主的兒子。謳歌的人不謳歌益而謳歌啟,說:啟是君主的兒子。丹朱不成器,舜的兒子也不成器,所以都繼承不了帝位。舜輔佐堯、禹輔佐舜,經曆了很多年,施給百姓恩澤的時間也長。啟很賢明,能恭敬地繼承禹的做法。益輔佐禹的年數少,施給百姓恩澤的時間不長。舜、禹、益之間相距的時間有長有短,他們的兒子有好有差,這都出自天意,不是人的意願所能決定的。沒有人能做到的卻做到了,這是天意;沒有人招致它來卻來到了,這是命運。一個普通百姓卻能得到天下,他的德性必然像舜和禹那樣,而且還要有天子推薦不能夠得到天下。繼承上代而得到了天下,天意卻要廢棄的,必然是像桀、紂那樣的君主,所以益、伊尹、周公,這些人雖然都是聖賢,但他們所輔佐的不是這樣的君主,就不能夠得到天下。伊尹輔佐湯稱王天下,湯死後,大丁沒有繼位就死了,而外丙在位兩年,仲壬在位四年,大甲繼位後破壞了湯的典章法度,伊尹把他流放到桐邑。三年後,大甲悔過,怨恨自己,改正自己,在桐邑做到心不離仁,行合乎義,三年後,已能聽從伊尹的訓導了,才又回到亳都登上皇位做了天子。周公不能得天下,這裏頭的原因是正像益處在夏朝、伊尹處在殷朝而沒有可能得天下一樣。孔子說:‘唐堯、虞舜讓位給賢人,夏、商、周三代由子孫繼位,其中的道理是一模一樣的。孟子就這樣子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