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文化開始傳承(一)(1 / 2)

淩風在這個文學網上注冊一個賬號,取名傳承者,意在把文化在未來傳播傳承下去的決心。在唐詩貼看了許多作品,發現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這時代的人雖然感興趣於寫詩,僅僅是感興趣。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他們還沒形成唐詩的理論知識架構,他們對唐詩的概念還不是很了解,沒有深厚的古詩知識,隻是在仿寫出土的古詩題材,這樣很影響唐詩的發展,對唐詩的壯大很受阻礙。沒有理論基礎,那麼唐詩就沒有深度可言,自然就不會創新,這樣唐詩怎麼能輝煌起來?別看現在大家都熱衷唐詩,感興趣寫詩,那是一時熱度,如果這熱度再沒有更好的力量去注入支持,那麼熱度就會慢慢緩和下來,直到消失殆盡。所以,目前最緊要的辦法,是把唐詩的理論知識帶給他們,讓他們去學習,去了解,去發展,去創新。

於是淩風在腦海裏查找唐詩的理論知識等內容,然後挑選部分精華發表在這論壇帖子上。其實這是最折磨人的,唐詩的理論知識太多了,不可能全部都發表,因為你發表再多,現在的人也未必能全部接受得了,更別談融會貫通了。何況,如果全部發表,還可能照成大家思維固定,得不得創新和創造,這樣對唐詩也是致命的。所以目前淩風隻能一步步來,先發表唐詩最基礎基本的知識內容,以及唐詩的興起發展等曆程,等以後大家都掌握初步的基礎知識之後,再發表更有深度的知識內容。很快,一篇文章《論唐詩,看唐代文化》就出現在帖子上。

《論唐詩,看唐代文化》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主要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

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彩、推陳出新的。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傳統,並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並且發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巨製;不僅擴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古中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但是近體詩中的律詩,由於它有嚴格的格律的限製,容易使詩的內容受到束縛,不能自由創造和發揮,這是它的長處帶來的一個很大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