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創造力縱橫談29(1 / 3)

27.8附錄

27.8.1

人文生態學及新自然觀

統一創造力觀念的核心包涵物質與意識,物質與思維,物質與精神的統一問題。現代科學尤其是量子力學、量子生物學、量子哲學等基礎性科學和社會生態學、文化生態學、宇宙生態學、基因倫理學等綜合科學的發展,在這個領域中正在取得新的成果,盡管不可避免地存在爭議,但畢竟有助於對統一創造力觀念的深入探討。這裏我們從牛實為的《人文生態學》中摘引其中的思想或有關新觀念,作為本章內容的補充:牛實為:《人文生態學》,中國和平出版社,1995年10月。

人文生態學是在自然生態學與社會生態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人為中心的生態學,是人倫哲學思想與生態學相結合的一門邊緣科學。它既不是人類中心主義的舊觀念,也不是簡單排斥人類中心觀念的自然與社會二元論,而是強調“中國人文哲學所提出的天德與人倫……二者不能離的思想”。天德與人倫的綜合作用是“讓全人類、大氣層、水圈、陸圈與動植物都處於有序化的欣欣向榮狀態”,“要求人類社會在人倫與人性基礎上創建物質文明,維護自然生態。

這種思想與統一創造力觀念相一致。

從廣義創造論觀點來看,21世紀人類生命的優質化及地球與宇宙生態係統的平衡問題等重要研究課題,都與統一創造力研究的突破有關。

27.8.2減熵原理與“意識波”假說

在熱力學第二定理中,熵本來是一個描述熱狀態的函數。舊的熱力學曾有人提出“增熵原理”,認為熱力的消耗,熵的延續增加,使世界不可避免地導致“熱寂”。於是熱寂論成為世界末日必將到來的科學根據。同增熵原理相反,現代科學發現減熵是普遍規律,而且事物的減熵同有序化相聯係。宇宙中的星體也在減熵,宇宙進化總趨勢是減熵。從宇觀、宏觀到微觀,宇宙不斷減熵,地球也不斷減熵。從大氣層吸收太陽熱能,傳播到地麵,形成適宜生命產生與發展的氣候和其他環境條件就是不斷減熵的過程。地球上的CHON組合為有機分子,進一步形成有生命的生物,以至整個地球發展的生命係統、生態係統,都是經過減熵而進化成有序係統。於是有些學者把減熵原理移植到意識係統,認為人類的意識係統也是更複雜的減熵過程中的進化產物。

有人把意識係統同信息係統結合起來,指出信息也是意味著減熵、有序化。由於信息有雙重含意,既是物質信號的發射和接收,又是“意識波”的傳遞。什麼是“意識波”?有些物理學家把意識現象同能量波和信息波結合,認為意識本身是各種信息波,它能由各人自己內省體驗,可以用語言,文字表態。

27.8.3意識活動的量子理論與真空能量

普林斯頓大學空間科學教授羅伯特根據波動理論提出,意識活動可能是載有腦信息的一種精細能量波。而真空是一種最低能量態,潛在一種精細能量波有待開發,所以意識活動很可能是一種真空能量波。關於真空能量問題,已經引起許多物理學家的興趣。

還有人比照日光,提出“心光”,又稱“心靈光子”的觀念,並從心光展望宇宙生態係統——被稱為一種活化的真空係統。而前蘇聯諾貝爾獎獲得者沙哈羅夫曾提出真空量子的概念,這種真空量子可以看成是心光的物理背景,因為真空量子的活化可能導致心光的活動。《科學美國人》(1992.7)曾經發表科學專題作家JohnHorgan的“量子哲學”一文,其中即提出了心靈光子(PsychicPhotons),認為“從微觀看,意識可以影響物理世界”,所以意念致動在微觀上是可能的。心靈光子觀念是建立量子哲學的有力支柱,因為心與物、意識與物質是統一的,也許它也與統一創造力觀念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