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創造力縱橫談1(1 / 1)

前言

偉大的自然遺產——創造力。不管你願不願意,世界上每一個人生來都秉承有兩大遺產:一份是人類文化曆史遺產,它積累了人類數千年來由思維創造力所創造出來的精神和物質財富;另一份遺產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自然遺產,它凝聚著137億年來由自然創造力——物質創造力所創造的自然成果。

遺憾的是,我們擁抱著這兩大遺產,目光往往隻是功利性地重視它們的“創造物”。如果說兩大遺產的“創造物”是資源,是珍貴的黃金,那麼兩大遺產中包涵的“創造力”資源就是一隻點石成金的手指。隻重視黃金而忽視有魔力的手指,不免有急功近利之嫌。如果一提兩大遺產,就局限於旅遊資源的開發,這就有點舍本逐末了。

人類曆史文化遺產是思維創造力所創造出來的無價瑰寶,其創造物是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研究點石成金的創造力之手是一門叫做思維科學、創造科學的學問,可惜它的進展太慢,總是跟不上形勢發展的步伐。自從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把詩人和哲學家的創造力歸於科學女神繆斯的神秘力量以來,直到1931年,在人類生理學、心理學發展的基礎上,才真正開始有了科學的創造學。但是這種創造學長期停留在人類思維創造力這一狹義創造力的概念水平。我們完全可以理解,進展緩慢的原因在於它的提高依賴對人腦機能、尤其是意識和行為的探索,而這是眾所周知的一大難題。

人類的思維創造力隻有幾千年的曆史,雖然成就輝煌,但是與自然創造力相比,後者有130億年的曆史。它的演化,從物質創造力、生命創造力進化到人類的思維創造力,聚集著極為豐富的“經驗”。我們人類的創造力為什麼不能從大自然的創造力中汲取巨大的智慧呢?

當我們承認自然創造力,並且將它視為思維創造力之母時,就是建立了比狹義創造力更廣闊、更深刻的創造力觀念,這就是“廣義創造力”。將當前的創造科學的基礎建立在廣義創造力的基礎之上,應當是一種與時俱進的行為吧!

自然創造力是一種“自組織行為”,是一隻看不見的手。它象魔法指揮棒,指揮著宇宙之舞,也指揮著人類社會的行為,包括《國富論》作者亞當·斯密提出的經濟活動中的“看不見的那一隻手”,還涵蓋著人類生活的生態環境——諾亞之手(古代的大地女神)。因此,自然創造力與她的女兒——人類的思維創造力可以緊密合作,協同一致地演奏一曲協調的協奏曲。“自組織”是係統科學、協同學的思想,它是創造科學更高層次的理論基礎。本書在最後一章中總結了以係統科學為基礎的統一創造力——思維創造力的進化方向。

公元2000年,有一個美國專欄邀請了被稱為“形形色色背景的世界上最振聾發聵的思想家”,來詮釋正在跨入的這個新時代——它將會把我們引向何方。在諸家爭鳴之後,按該刊編者總結“放在首位的意見是對新時代難以命名。所有的選擇從某種意義上講都是不精確的。而精確的選擇則已經是陳詞濫調”。

現在我們已經進入21世紀頭10年之末,盡管蒙受金融風暴、生態危機等重重阻礙,卻使人們更深刻地感受到必須堅持改革開放,才是實現和平發展的正確道路。改革、創新是21世紀的時代精神。

這本書謹為你提供有關創新理念、創新理論、創新方法的參考資料,或許有助於與時俱進。如果你忙於工作,抽不出太多時間,建議你可以選讀本書中第五章的第一節關於創造力的基本模式,第十八章至第二十一章關於創造過程和方法各節。如果你對理論探討有興趣,可以重點選擇第三章和第二十七章有關統一創造力的內容。

誠懇地歡迎對本書中的缺點和錯誤給以批評指正。

丁大中

2010 年5 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