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基 本 知 識(1)(1 / 2)

一、什麼是冠心病

冠心病又叫缺血性心髒病(ischemicheartdisease)或冠狀動脈性心髒病(coronaryheartdisease),它包括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coronaryatheroscleroticheartdisease)和冠狀動脈功能性改變(痙攣)兩種情況。所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是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髒器質性改變。其實質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後果就是心肌缺血。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病因和機製,目前認為主要與脂質代謝紊亂、動脈壁的損傷,血小板聚集和微血栓的形成及神經、內分泌的紊亂失調有關。

二、冠狀動脈在心髒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的心髒,其外形像個大鴨梨,呈圓錐形,大小和自身的拳頭基本相當。營養供應心肌能量的動脈叫冠狀動脈。冠狀動脈有左、右兩條,從主動脈根部分出來,然後分成小支,分布於心髒表麵,再分成無數支細小的分支進入心肌內,通過這些密集的血管網將氧氣和營養物質輸送到心髒。心髒細胞吸收營養後,鮮紅的動脈血就變成暗紅的靜脈血,小靜脈再逐漸彙集成大的冠狀靜脈,流進右心房。由於冠狀血管的分布特殊,循環途徑短,不經過體循環,稱之為“冠狀循環”。

在人體安靜的時候,通過冠狀循環的血流量,大約占心髒全部輸出血量(簡稱心輸出量)的二十分之一(即4%~5%)。大約1分鍾流經冠狀動脈的血流量為250毫升,當運動或體力勞動時,心輸出量可相應地增加4~5倍,冠狀動脈的血流量也相應地增加4~5倍以上,每分鍾可達1200毫升以上,是心髒本身重量的5倍多。

一旦冠狀動脈發生了粥樣硬化,造成管腔狹窄或因為冠狀動脈發生痙攣而發生狹窄。那麼,血流量將顯著減少,心肌就會發生缺血、缺氧,就會發生心肌缺血性心髒病,病人會出現胸悶、胸痛等臨床症狀。

三、發病的危險因素

冠心病形成的危險因素有多種,其確切病因尚未安全闡明。目前研究認為冠心病發病的危險因素有如下幾種。①年齡:大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尤其是50歲以上者。②性別:多發生於男性,婦女絕經期後常見。③職業:腦力勞動或者工作緊張者常見。④飲食:平常喜進食高熱量、高膽固醇、高動物脂肪者易發。⑤吸煙:吸煙者較不吸煙者易發病。⑥血壓:高血壓患者易發。⑦家族史:有冠心病家族史者易發。⑧高脂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者易發。⑨糖代謝異常:糖尿病患者易發。⑩體型:肥胖者易發。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聚集性強者易發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易發生冠心病。

微量元素缺乏:微量元素鉻、硒、鋅、鉬、矽等缺乏者易加速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鎘、鉛、鋇、鈷增加會加重心肌的缺血、缺氧狀態。體內存在著胰島素抵抗者易發生冠心病。血管緊張素轉換酶基因過度表達者易發生冠心病。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升高。飲食中缺乏抗氧化劑。體內鐵儲存增多。飲水的硬度。飲水硬度低的地區冠心病發病率和病死率高。血液中一些凝血因子增高。性格:A型性格者易發。流行病學統計資料顯示:性情急躁、進取心和競爭性強,工作專心而不注意休息,強製自己為取得成就而奮鬥的A型性格者易患冠心病。存在缺氧、維生素C缺乏、動脈壁內酶的活性降低等因素者。

四、發病率、患病率和病死率

我國冠心病的發病率存在著顯著的地區差別,並且呈現出北方高、南方低的地區差別。男性發病率超過50/10萬人的省、區、市有:北京、河北、遼寧、內蒙古、黑龍江和新疆;男性發病率為25/10萬人~50/10萬人的省區市有:沈陽和吉林。而江蘇、上海、安徽等南方省、市的冠心病發病率在10/10萬人以下。

20世紀70年代我國進行的調查結果表明,40歲以上人群冠心病的患病率在2%~10%,患病率最高的地區為內蒙古自治區的蒙古族(15.6%),其次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維吾爾族(11.74%~14.78%)。1991年全國高血壓抽樣調查表明:我國男性心肌梗死患病率為215.63/10萬人,女性為151.07/10萬人,平均患病率為181.60/10萬人,仍低於美國。據美國全國健康統計表明:冠心病在中年以上的流行情況是,65歲以上的男性冠心病患病率為16.9%,女性為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