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估摸著賑災的聖旨還要多久可以下達呢?”
縣丞捋了捋自己的胡須,思索了一番說道:“如今不止我們豫州大旱,全國幹旱之地共有5處,朝廷近期也在忙於邊疆安定之事。小的想了一下,賑災的糧食可能不會下發,按照往年的賑災情況,多為免除當地賦稅,減輕農民的負擔,並令各州府衙門開倉放糧,自己解決難局。如今州府的快馬已然奔赴朝堂,最快十日聖旨便會下達。”
我點頭繼續問道:“那我黃石縣目前一共有多少災民呢?”
縣丞皺起眉頭想了一下回到:“目前我全縣2000戶人家,共計7230人,有9成都受到了旱災影響。”
我又問:“城中有幾處糧鋪?我衙門庫房還有多少糧食啊?”
縣丞如實回道:“回大人的話,縣內共有糧鋪4家,目前府衙之中的糧食已經交了賦稅,還餘不到500斛。”
我心中暗暗計算了起來,在唐朝1斛等於120斤左右,而500斛也才6000斤糧食。而災民卻有6500人左右。就算將糧食分與眾人,也隻夠吃上三天左右。
看來隻能從這附近的糧商之中想辦法了。
我傳來一位差人,令他速速去將這縣內的4名糧商找來,又令一名差人取來黃石縣的地圖觀與我看。
不多時,一名衙役就拿來了一張地圖,我將它鋪於案前查看。
這豫州之地北臨太行山脈,南有黃河之水,縱橫百裏之餘,土地廣闊。但因居民多以種田為生,分布極其散亂,城中隻有300戶人家,其餘的都安置在縣城之外,大大小小有十幾個村落。
而今天衙門外的那群災民,也都是這十幾個村落中的代表,他們每村都派出當地的地保或是有威望的老者前來一探虛實。
我不禁感覺有些不對勁,如果不能快速的將這黃石縣的災情平定,恐有起義的風險。
我將眾人支開,並告訴兩位老者在門外等候,將我的想法告知了一旁的縣丞。
“如今黃石縣的百姓已經食不飽腹,如果我們不能盡快的籌集到糧食,恐怕他們會劍走偏鋒。不如這樣,先將府衙內的500斛糧食拿出賑災,一會等城中糧商到府,我再另作打算。”
縣丞聽後拱手而拜:“大人英明,但若上峰怪罪下來我等將如何是好啊?”
我擺手示意他不必擔心,隨即帶領一眾衙役向門外走去。
“左右聽令!傳於各村落中的裏長,與衙役共同清點災民數量。將府中500斛餘糧按照年齡大小均分給每家每戶,告訴他們,務必省吃儉用,堅持10日。待10日後,本官自有打算!”
那十幾個災民代表聞言,紛紛下跪謝恩,口中高呼青天。
待送走了這群災民代表,那4名糧商也被傳於後堂,我轉身對著縣丞微微一笑:
“走!隨我將這糧價打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