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_m.js">

古京都仿效古代中國首都形式,舊稱平安京,建於公元794年,平安時代的桓武天皇定都於此,從建立起直到1869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即現在的東京)一直是日本的帝國首都。吉林小說網不僅為您提供在線免費閱讀www.jlgcyy.com,還可以txt免費下載到本地閱讀京都最初設計是模仿中國隋唐時代的長安和洛陽,整個建築群呈長方形排列,以貫通南北的朱雀路為軸,分為東西二京,東京仿照洛陽,西京模仿長安城,中間為皇宮。

京都有“三步一寺廟、七步一神社”之說,意為此處寺廟極多。據資料統計,京都有佛寺1500多座,神社2000多座。這裏是日本文化藝術的搖籃和佛教的中心。著名的金閣寺就在京都。

注釋25:

一寧(1247年-1317年)元代臨濟宗僧人,俗姓胡,號一山,台州臨海人。大德三年(1299年),他奉命出使日本,留而未歸,曆任日本建長、圓覺、南禪等寺長老,極受後宇多天皇禮敬。卒後被贈“國師”稱號。

注釋26:

也譯作“室羅伐”、“羅伐悉底”,意譯為“聞者”、“聞物”等。古印度國名。原為拘薩羅國的國都城名,但為了區別其南部的另一個同名的國家,翻譯上以城名代替國名。舍衛國在今印度西北部拉普地河南岸。

當時,以崇佛聞名的波斯匿王曾居住在舍衛國,舍衛城內有祗園精舍,遺址今尚在。傳說釋迦牟尼成佛後,曾在此“25個雨季安居”。7世紀時中國唐朝的玄奘法師曾到過此處。

注釋27:

薩珊(Ssnids,226年~651年)是古代波斯(今伊朗)的一個王朝,又譯薩桑王朝。

薩珊王朝的藝術品以精美的金銀鈿工著稱於世,而其絲織品豪華絢麗,其上繪有鳥獸、狩獵和各種植物紋樣,對拜占庭、埃及和中國都有相當影響。唐代織錦圖案(聯珠紋﹑對鳥對獸紋)﹑金銀器的形製(如八棱帶柄杯﹑高腳杯﹑帶柄壺﹑多瓣橢圓形盤)﹑紋飾(翼獸﹑寶相花﹑狩獵紋﹑忍冬花紋等)就是最具體的反映。

※虹※橋※書※吧※.HQDOOR.

第95節:觀世音密碼(95)

注釋28:

所謂老坑,是指年代既久、素以出產量大且質精而著稱的石材坑口。一般指廣東肇慶端硯的老坑。老坑是端硯石中石質最好、影響最大、價值最高的硯坑。

清代時,兩廣總督張之洞為保護老坑的優質硯石資源,下令封閉老坑,直到1972年,經周總理批準,老坑重新開采。在上世紀90年代,老坑再次封坑。隨著時間的推移,老坑硯石將會變得越來越少,越來越珍貴,所以業界有“黃金有價,老坑無價”的說法。

注釋29:

法常,中國南宋畫家,僧人。號牧溪。生卒年不詳,活躍於13世紀60~80年代之際。擅畫龍、虎、猿、鶴、蘆雁、山水、人物。其畫於秀逸清冷中透出禪意,有“純是禪機”的評價。

相傳法常與當時日本派到中國學習佛法的聖一國師同門。他的部分作品流傳到日本,對日本繪畫影響很大。現在日本珍藏有他的《羅漢圖》、《鬆樹八哥圖》和《觀音圖》、《猿圖》、《鶴圖》(這三幅為一套,被視為法常的代表作)。國內還有他的《寫生蔬果圖》(故宮博物院)、《花果翎毛圖》(台北故宮博物院)等。

後文提到的就是《猿》,其為絹本墨筆淡彩,縱173.3厘米、橫99.3厘米,現為日本京都大德寺收藏。

注釋30:

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宋太祖命在成都雕版大藏經,至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雕版完成,後運至開封印製。因雕於開寶年間,故稱“開寶藏”,又因成於蜀地,也稱“蜀藏”。這是我國最早雕刻的一部佛經,無論在佛教史還是印刷史上都有重要地位。此後,曆代各朝先後有二十多部這種官刻、私刻版本問世。而“開寶藏”版本早在元代就已經散佚,國內現存有兩種宋本殘卷。

北宋官辦大藏經成書後,還傳入了朝鮮、日本等國,可以說,“開寶藏”是後代國內及海外各種大藏經的祖本。

北宋官辦大藏經全藏有1076部,5048卷,裝為480函。當時以千字文的“天地玄黃”等字為標號,所以文中說“玄字號”。

注釋31:

《五卷書》是古印度故事集,最早可能產生於公元前1世紀,流行較廣的版本為12世紀一耆那教和尚所編訂。因其有5卷,故而得名。

《五卷書》裏麵的許多故事,已經進入歐洲中世紀許多為人所喜愛的故事集裏,如《十日談》、《坎特伯雷故事集》等。《五卷書》對中國文學有較大的影響,據有人初步考證,在中國民間故事中,來自《五卷書》的故事就有23個。在漢譯佛經裏麵,可以找到不少《五卷書》中也有的故事。如小說中所說的海怪與猴子的故事,又見於漢譯佛經《六度集經》卷三十六,《生經》卷十、《佛本行集經》等。

《五卷書》的結構很奇特,即由若幹個可獨立成篇的小故事構成一個完整的大故事,這是古印度文學的一種獨特形式。很多佛經故事的結構也脫胎於此。這種結構也影響了中國古代的小說創作,比如《西遊記》就明顯可以找到它的影子。所以後文謝惠仁說《西遊記》與《五卷書》淵源不淺。

注釋32:

那爛陀寺: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東的著名寺院,是古印度規模宏大、水平最高的學府,尤以其中的佛教寺院和佛學研究著稱於世。12世紀被毀。

無遮會:梵文音譯“般遮於瑟”,意謂賢聖道俗上下貴賤無遮,平等行財施和法施的發揮。中國的無遮會始於南朝的梁武帝。7世紀時,戒日王(590年—647年)邀請中國的玄奘法師參加在曲女城舉行的無遮大會(曲女城,古代中印度的城市和國名,在今勒克惱,是7世紀上半葉印度戒日王的都城)。據《三藏法師傳》卷五,到會者有十八國王,大小乘佛僧三千餘人,那爛陀寺僧人一千餘人,婆羅門等外道三千餘人。

注釋33:

“三藏”是佛教典籍的總稱。藏的原意是盛放東西的筐,佛教用以概括全部佛教典籍,意思接近於“全書”。“三藏”是指經、律、論三個佛典部分。精通“三藏”的僧人稱“三藏法師”。

注釋34:

千手觀音(亦有千手千眼觀音),是中國寺院中常見的形象,其典型塑法(畫法)有兩種,其中最精美的是實有千手的,另有簡化形式的,實際上是四十手。這一類塑像中,最大的八隻手就是法身八手,其中有二手合掌,其餘拿法器或做手印;再細小的是報身四十手,其中二手合掌,其餘的三十八手拿法器;剩下的952隻手,也就是如孔雀開屏般在背後的,叫化身手。

注釋35:

白居易詩《眼病》中有“人間方藥應無益,爭得金篦試刮看”,杜甫詩《謁文公上方》中有“金篦刮眼膜,價重百車渠”,李商隱詩《和孫樸韋蟾孔雀詠》中有“約眉憐翠羽,刮目想金篦”等句。詩中所說的“金篦”是用典故,這個典故出於《大涅槃經》卷八,“佛言:善男子,如百盲人為治目故,造詣良醫,是時良醫即以金篦抉其眼膜。”

據考證,金篦術至少在晉代以前就已發明,但這一技術很快失傳,在印度也不見蹤影。

虹橋書吧.HQDOOR.

第96節:觀世音密碼(96)

注釋36:

鑒真(688年-763年),唐代僧人,曾經六次東渡,前五次因遭官府阻攔或遇颶風皆未成功。第六次,天寶十二年(753年)受日本遣唐藤原清河等人相請,“向日本傳戒”,遂於第二年成功東渡到了日本,後成為日本律宗初祖。

755年,鑒真被迎請到日本首都奈良東大寺,天皇授予他“傳燈大法師”位,四月,築壇為天皇、皇後、皇太子及僧俗四百餘人授戒。他對發展日本的醫學、雕塑、美術和建築都有一定貢獻。

傳說鑒真目盲,憑聞藥味為天皇治病,從此日本才有醫藥。另傳他曾為日本天皇的皇太後治好了病。

注釋37:

東福寺,日本臨濟宗十四派之一的東福寺派大本山(類似於祖庭),位於日本京都市東山區本町,山號慧日山。曆史上曾名列京都五山第四位,麵積20公頃,約有25座塔頭子院及425座地方寺院。1255年由日本攝政九條道家曆時19年建成。由於當時奈良華嚴宗總本山東大寺及法相宗大本山興福寺規模巨大,遂各取一字,命名為東福寺。東福寺是當時京都最大的寺院,至今曆史地位極高,其三門現為日本國寶。

東福寺的前身是法性寺,於10世紀初期,日本國左大臣藤原忠平(貞信公)建立,藤原家的佛事活動多在此舉行,遂成為藤原家的家廟。後來,九條道家在寺裏建釋迦堂,逐漸形成東福寺。

藤原家和九條家實際上是一家,關於兩家曆史,詳見後文及附錄。

注釋38:

印度的天文學知識至少在漢代就傳入中國,一方麵,很多佛經中便含有天文曆算的知識,另一方麵,西域來華僧人中有不少人懂得天文曆算。到唐代,中國佛教空前壯大,和印度的交流更為頻繁,很多漢文譯經就很有科學價值。比如,《宿曜經》(全名為《文殊師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其譯者不空金剛就是由南亞來華的密宗僧人。《宿曜經》上卷重點介紹了二十七宿與一年12個月的關係,並提出了“七日一周,周而複始”的概念,顯然就是今天所說的“星期”的概念。“七曜值日”的方法傳入日本,直到現在仍然使用。

唐代著名的科學家、天文學家僧一行,就曾隨不空金剛學密法。他的一些著作深受印度七曜術的影響。

注釋39:

這種情況在很多寺廟常見。比如北京的名刹法源寺,其大悲殿的佛像組合堪稱典型。此殿供奉的七座觀音,可奇怪的是既有藏傳佛教的綠度母,也有天台宗的,而且即使同是漢地佛教的觀音,也包含了幾種類型劃分。可見並非一組,而是後世組合在一起的。

注釋40:

閻王,也譯作閻羅王,原為古印度神話中管理陰間的王,能判人生前善惡,加以賞罰。其形象在早於佛陀時代的《梨俱吠陀》中即已出現。佛教沿用其傳說,稱為管理地獄的魔王。後來其形象也進入中國的民間傳說。

注釋41:

“孟薑女哭長城”故事原型最早記載在《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其故事的毛坯是“杞梁妻哭夫”的史實。後經演變,大約到了宋代形成現在民間傳說中的故事形態。著名曆史學家顧頡剛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對孟薑女傳說進行了係統研究,斷定孟薑女哭的是齊國故城,而不是後來傳說中的齊長城,更不是秦長城。另據《臨淄文物誌》載,杞梁墓位於今山東淄博臨淄區齊都鎮郎家莊村東,其封土於1967年整地夷平,但墓室尚存。這是杞梁妻故事最具真實性的物證。2006年,國務院批準文化部確定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收錄了山東淄博作為源地申報的“孟薑女哭長城”的故事。

另外,牛郎織女傳說最早的記載見於《詩經?小雅?大東》,“大東”是周王朝的地名,經考證,淄博沂源縣在地理位置上是“大東”的核心地區。2006年8月,淄博沂源縣宣布沂源是牛郎織女傳說的發源地,並申報第二批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前,全國民俗專家已進行了實地考察,認為沂源在幾千年的曆史發展中,已形成了有關牛郎織女傳說的眾多古跡和習俗,並且有文獻方麵的支持,基本符合牛郎織女文化源地的主要條件。

注釋42:

古時的譯經者在翻譯佛經時,有‘四例五不翻’的共同守則。據說這是玄奘製定的翻譯原則。

其中的“四例”是:1.翻字不翻音:如“般若”二字,與諸佛菩薩所說的“咒語”,雖然已經將梵字譯成中國文字,但卻保留原來的梵音。2.翻音不翻字:如佛胸前的萬字相,雖然仍然是梵文,卻譯成中國的語音。3.音字俱翻:如大藏經中的大小乘經典,全部譯成中國的語言文字。4.音字俱不翻:如梵文版本的佛經,全部保存梵文與梵音。

其中的“五不翻”是:1.多含不翻:如阿羅漢,一個名詞含有多種意義,無法用漢語某一個詞彙概括,故不翻。2.秘密不翻:如佛經中的一切陀羅尼神咒,中文根本就沒有適當的詞句可以表達其中所含的奧義,故不翻。3.尊重不翻:如般若,雖然可以譯名“智慧”,但這種能夠透視諸法實相、親證人生真理的智慧,並不是一般人的智慧可比,為了顯示般若的尊貴,避免使人產生誤會,所以隻譯其音,不譯其義。4.順古不翻: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雖然可以譯為“無上正等正覺”,但古代的譯師故意保留原音,目的是顯示佛道的殊勝,所以後來譯經的人隨順古人的意思,保留不翻。5.此方無不翻:如庵摩羅果,是印度當地的一種藥果,其他地區沒有,所以不翻。(庵摩羅是清淨無垢的意思,可譯名“清淨無垢果”)

虹←橋←書←吧←.HQDOOR.←

第97節:觀世音密碼(97)

注釋43:

藏傳佛教是中國佛教三大係統之一。佛教在西藏的發展曆史一般分為“前弘”和“後弘”兩個時期。前弘期自7世紀中葉到9世紀中葉,期間佛教與當地原有的苯教不斷鬥爭、發展。到9世紀中葉,郎達瑪(達磨讚普)禁佛,隻有邊區殘存一些佛教,前弘期結束。10世紀後期,佛教逐漸由西康、青海、阿裏等地將戒律傳回西藏地區,同時有一些人去印度求法,後弘期開始,佛教逐漸發展成為藏族全民信仰的宗教。

注釋44:

阿底峽(982年—1054年),古印度僧人,學者。北宋寶元元年(1038年)受阿裏王子絳曲微之請進中國西藏傳播佛法和醫學。著有《菩提道燈論》等五十餘種論著和《醫學八部》等醫學著作,並請那措譯師等共譯十幾部經典為藏文,是藏傳佛教曆史上重要的人物。他的弟子仲敦巴等弘傳其學說,發展為噶當派。

注釋45:

拉卜楞寺是中國藏傳佛教重要寺院,是格魯派六大叢林之一。藏語中“拉卜楞”又譯“拉章”,原意為“佛邸”。拉卜楞寺曆史上號稱有學僧3600,最盛時達四千餘人,以學風嚴謹、學製完備、講學昌盛、戒律整飭、學者輩出著稱。全寺建築氣勢恢宏,錯落有致,所藏經書極為豐富,還有大量珍貴的宗教和曆史文物,事實上是一座藏族文化、藝術博物館。

注釋46:

左拉(1840年—1902年),法國作家,代表作有《娜娜》、《萌芽》、《金錢》、《崩潰》等。他開創了自然主義文學流派。其主張為“準確地按照事實描繪生活,既不需進行任何評價也不需深入事物本質”,即“我看到了,我說出來,我一句句地記錄下來,僅限於此”。

這裏說謝惠仁隻在乎看到什麼,而不去想看到的東西代表什麼意義。

注釋47:

“紵”的語義,《慧琳音義》卷七十七引《釋迦方誌》卷上,說:“紵者,脫空象,漆布為之。”

夾紵,是一種漆塑像的方法,先用泥塑成胎,後用漆把麻布貼在泥胎外麵,漆幹後反複再塗多次,最後把泥胎取出,因此也叫“脫空像”、“脫沙像”等。這種方法塑像不但柔和逼真,而且塑像很輕,因此又稱“行像”。

夾紵造像,原為古代中國創製發明。在漢代,中國已有用漆布製成冠、莒的事例。佛教傳入後,這一技藝應用於造像,便成為中國特創的新的漆器品種。這是印度古來所未有的,因而各經論中均未有這一項造像記載。《洛陽伽蘭記》中有許多關於“行像”的記述,其都是用夾紵法造成。

在唐代,夾紵造像技術就已經很成熟了,八世紀鑒真大師和他的弟子如寶、思托等去日本弘化時,帶著這項造像的技術師同去,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製造了丈六本尊盧舍那佛、丈六藥師、千手觀音等夾紵像,其構造的技藝極為精妙,至今日本奉為國寶。(這一點,在後文成為謝惠仁的破解密碼的線索之一)

注釋48:

古時在塑佛像時,預先在佛像背後留一空洞,開光時,由住持高僧把經卷、珠寶、五穀等放入封上,稱“裝藏”。這是藏傳佛教的儀軌。漢地佛教亦有,不過也有實心佛像開光的。

裝藏過程是很嚴格的,首先要用朱砂水洗淨佛像的空腹,然後趁濕蘸上帶有香味的藏藥用以防腐、防蟲、防蛀,最後再依次裝入珍珠、五寶、貝葉、經書等等。佛像裝藏完畢後,再經高僧開光加持,才能具有靈魂和靈性。

注釋49:

中國佛教四大道場,也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所傳四大菩薩分別顯靈說法於此。分別為山西五台山,傳為文殊利師菩薩的道場;浙江普陀山,為觀世音菩薩道場;四川峨眉山,為普賢菩薩道場;安徽九華山,為地藏王菩薩道場。

注釋50:

五體投地現多用為成語,表示無上的敬服,但其意來源於佛教,是典型的佛教概念轉化為日常用語的例子。五體投地也稱為“五輪投地”,是一種佛教禮節。五體(五輪)指兩肘、兩膝和頭,佛教徒行“頂禮”時,五體都要著地,為佛教最高禮節。

注釋51:

叢林,是指佛教僧眾聚居的寺院,意為眾僧和合共住一處,如樹木之叢集為林。

一般來說,一些大寺院可以有些下院,對地方寺院進行佛事活動及其他方麵的管理。比如,屬寺若收弟子,受戒儀式要在主寺進行,等等。

叢林製度在當時是維護佛教穩定發展的開創性製度,有利於佛家的規範化管理。

注釋52:

光孝寺,全國重點寺院,在廣州市內,是廣州現存最古老的寺院,時間可追溯到西漢年間。梁天監元年(502年),智藥從印度帶來一棵菩提樹,種於寺廟戒壇前。唐代貞觀十九年(645年)改名為“乾明發性寺”,傳說慧能曾在寺中菩提樹下剃發受戒,開創佛教南宗。宋代紹興二十一年改名為光孝寺。後曆代擴建,規模很大,為嶺南叢林之冠。

▲虹橋▲書吧▲.HQDOOR.

第98節:觀世音密碼(98)

附錄二

日本藤原家族簡介

一.關於藤原家執掌日本政權的曆史

藤原家族是日本曆史上最顯赫的家族之一。

藤原家族的始祖是中臣鐮足(614年—669年),他是當時日本的實際統治者。7世紀早期,蘇我氏完全把持朝政。645年,中臣鐮足和後來的天智天皇發動政變,殺死蘇我氏的首領蘇我入鹿。天智天皇登基後,任命中臣鐮足為內大臣。他上任後采取了一係列的改革措施,這就是著名的大化革新。中臣鐮足死時,天智天皇賜姓藤原。從此,中臣家族便以藤原為姓。

中臣鐮足之子藤原不比等(659年—720年)是采用新姓的第一個人。由於父親的威望,他在宮廷中取得了很高的地位。他的兩個女兒都嫁給了天皇,開始與皇族結成裙帶關係。(後文還有詳細說明)

但是這時藤原家族隻是地位顯赫,直到9世紀下半葉,藤原家族才開始操縱政權。

下麵所說的幾個藤原家族的人物,是在曆史上有重要作用的。事實上,藤原家族真正把持朝政的人有很多,就不一一例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