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常用治法(1 / 2)

關節疾病中醫臨床上大致分為活動期和緩解期。活動期多以急性發作或慢性活動、複發等形式出現。病位在表,症狀表現以邪實為主。緩解期即是穩定狀態、相對靜止階段。病位在裏,臨床以正虛為主或正虛邪戀。急性發作經過治療後,可轉入緩解期,病情相對穩定,或關節已變形,或不痛不腫,寒熱不甚明顯。臨床中常見發作與緩解交替出現,病情日益加重,以致虛實互見,寒熱錯雜,給辨證用藥帶來困難。

根據本病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的病機特點,早期、中期以邪實為主,祛邪時分別運用疏風散寒、清熱利濕、行氣活血等法;晚期邪實正虛並見,治以標本兼顧,扶正祛邪,分別選用調補肝腎、益氣活血、健脾益胃等法。

1.風寒濕痹型

臨床見關節劇痛,不可屈伸,甚至強直拘急,時輕時重,遇寒加重,得熱緩解,每遇陰雨天加重。舌苔薄白,脈弦緊或濡緩。

治則為溫陽祛寒止痛,除濕通痹。

方藥用烏頭湯合薏苡仁湯加減。方中麻黃發汗解表,散寒行痹,烏頭搜風散寒,溫經止痛;黃芪益衛氣;芍藥理血痹;甘草和諸藥煎加蜂蜜,既益血養筋,緩急止痛,又可製烏頭燥熱之毒;薏苡仁、蒼術除濕通痹;白芍、甘草止攣急疼痛;川芎、當歸調氣血。烏頭為大辛大熱的毒藥,開始用量要小,若藥力不足時,可酌情加大,但必須煎熬時間要長,以防中毒。

關節腫大、濕盛者,用五積散;瘀滯者,酌加桃仁、紅花、穿山甲,配合大活絡丸口服。

2.風濕熱痹型

臨床見於本病急性活動期。關節腫痛,局部灼熱發紅,或兼發熱,汗出惡風,口渴,小便短赤,舌紅苔淡黃,脈滑數或濡數。

治則為清熱利濕,祛風通絡。

方藥用白虎加桂枝湯化裁。石膏15~30g(先煎),知母、黃柏、桂枝、蒼術各10g,粳米15g,膽南星、甘草、羌活、防風各6g,海桐皮、雞血藤各12g。

3.毒熱痹型

臨床見關節紅腫,焮熱跳痛,不可觸近,更不能轉側,皮下紅斑,發熱寒戰,心煩,口渴,溲黃、大便幹,苔黃,脈弦滑數。此證多為類風濕急性發作期表現。

治則為清熱解毒、活血、涼血通痹。

方藥用四妙勇安湯加味。方中玄參、生地黃、金銀花、甘草、毛冬青、白花蛇舌草有清熱解毒、涼血消炎止痛之功;當歸、赤芍、牛膝有活血祛瘀之力。以上諸藥對類風濕脈管炎治療有較好的效果,再加萆薢、薏苡仁、老鸛草除濕利關節以助消腫止痛、恢複關節活動之功。

4.寒熱錯雜型

臨床多見於本病急性期向穩定期過渡階段,關節冷痛或關節灼熱疼痛,舌質淡紅,苔薄白或黃,脈弦數或緩。

治則為清熱散寒,通經活絡。

方藥用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桂枝、麻黃、附子各6g,赤芍、白術、防風、知母、黑料豆各12g,全蠍,製乳香、製沒藥、蘇木各10g。

5.痰瘀互結型

臨床見關節腫痛且變形,活動時痛,屈伸受限,肌肉刺痛,痛處不移,皮膚失去彈性,按之稍硬,肌膚紫黯,麵色黧黑,或有皮下結節,或肢體頑麻,眼瞼浮腫,舌質暗紅或有瘀斑、瘀點,苔薄白,脈弦澀。

治則為活血化瘀,祛痰除脹。

方藥用身痛逐瘀湯合指迷茯苓丸加減。當歸10g,秦艽10g,桃仁10g,紅花10g,香附10g,地龍10g,五靈脂10g,沒藥10g,羌活15g,川芎10g,牛膝30g,甘草5g,製半夏10g,枳殼10g。

伴見血管炎、脈管炎患者,合四妙勇安湯(玄參、金銀花、當歸、甘草)以清熱解毒,活血養陰,量大力專。痛劇加乳香、延胡索、土鱉蟲。臂肘腫脹者,多為淋巴回流阻塞,加莪術,或指迷茯苓丸配以水蛭、澤蘭、蜈蚣。

6.氣血兩虛、痰瘀互結型

臨床見於本病後期關節僵硬變形階段。關節疼痛,腫脹變形,活動不利,麵色皚白,心悸氣短,身疲困倦,舌質淡紅,苔白,脈沉細弦緊。

治則為益氣養血,化痰祛瘀,通經活絡。

方藥用當歸拈痛湯加減。當歸、白術、黨參、蒼術、葛根各10g,黃芪、茯苓、澤瀉、豬苓、丹參各12g,羌活、黃芩、升麻、防風各6g,桂枝、甘草各。

7.肝腎虧損、痰瘀互結型

臨床見於本病後期,特別是長期使用激素類藥物的患者,關節腫痛,變形,肌肉消瘦,屈伸不利,腰膝痠軟,關節局部發熱,頭暈耳鳴,失眠盜汗,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治則為滋補肝腎,化瘀活血,搜風通絡。

方藥用五味子湯加減。五味子、附子、薑黃、地龍各6g,巴戟天、山茱萸、熟地黃、炒杜仲、淫羊藿、狗脊各12g,牛膝、黃芪各10g,烏蛇、蜂房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