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1 / 2)

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

—《孫子·九變》

損失厭惡這一概念,絕對是心理學對行為經濟學最重要的貢獻。

—丹尼爾·卡尼曼

想象一個場景:我給你一個蘋果。

你大概會感到高興吧!

這個劇本太簡單了,換個稍微複雜點的,來體會一下:

我給你兩個蘋果。接著,我向你要回了一個。

請問,哪一個場景更糟糕?

從理性上講,這兩個場景你的所得是等價的,但大多數人會覺得第二個場景的體驗更糟糕!

在第二個場景中,你對損失一個蘋果的厭惡,已經嚴重削弱了得到一個蘋果的喜悅。

像職業賭客一樣思考

為進一步說明人類有損失厭惡傾向,我們來看一個賭局。

有一位職業賭客邀你玩一個遊戲:

向空中擲一枚絕對均勻的硬幣,硬幣落定後正麵朝上你贏1元,反之你輸1元(為表示遊戲公平,你也可以選擇反麵算你贏,正麵算你輸掉)。

你是否願意玩這個遊戲?

如果將賭注提高到100元呢?

如果將賭注提高到100萬元呢?

理論上講,這是一個公平的遊戲,無論下多大賭注都值得賭一把。但是,極少有人願意花哪怕100元去玩這個乏味的賭局。

這其實反映了我們對損失比獲得更敏感的心理傾向。

玩過德州撲克或者“詐金花”之類賭局的人都知道,牌運並不是唯一的製勝因素。

比如,一個職業賭客和一個賭場菜鳥對局。

兩個人都處於下暗注的階段,職業賭客會眼不眨地加碼下注,絕不主動和對方比牌。

因為這本質上是一個比大小的賭局,輸贏的機會是均等的。

如果想看對方的牌,就要投入雙倍的籌碼,這顯然是很不劃算的。

菜鳥要麼被嚇退,要麼以雙倍的籌碼去開對方的牌。

這其實是理性與直覺的較量,數學與情緒的對壘,是職業賭客利用人性中的“損失厭惡”製勝的法寶。

像職業賭客一樣思考。這是一種人生哲學。

也許您對賭博極其厭惡,但我所倡導的,不是神乎其技的賭博手法,而是借鑒職業賭客在決策時的達觀與權變,以及增加贏麵的策略。

行為經濟學的關鍵

我有滿滿一架行為經濟學典籍。

總有一天,我會將它們全部燒掉。這時,會有位白胡子老頭來問我:“這門學問你都記住了?”

我會說:“已經忘掉大半了。”

老頭子表示讚賞。

又過了很多年,老頭子又來問我:“你把那門學問忘得怎麼樣了?”

我會說:“基本全部忘掉了,除了‘損失厭惡’這四個字。”

所謂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通俗地說就是“損失過敏症”,打個比方就是:白撿的100元所帶來的愉悅,無法抵消丟失100元所帶來的痛苦。

如果說前景理論是行為經濟學的核心,那麼損失厭惡原理又是前景理論的核心理念。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丹尼爾·卡尼曼,他獲得此獎是因為和阿莫斯·特韋斯基一起發現了前景理論。

而特韋斯基由於罹患了轉移性黑色素瘤,在1996年離世,享年59歲,與大獎有緣無分。

需要注意的是,卡尼曼和特韋斯基都是身在美國的猶太人,在巴以戰爭期間,都回到了祖國以色列,成為空降兵。特韋斯基曾經不顧生命危險拯救戰友,並因此獲得了英雄勳章。特韋斯基認為,經過生死考驗的人,會更注重理論與現實的結合。

更需要強調的是,卡尼曼和特韋斯基都是心理學家,而不是經濟學家。心理學在西方學界並不很受重視,隻是一種“軟科學”。

特韋斯基是個天才,他自學了高等數學。通過兩幅簡潔的函數圖像,概括了人類的大部分行為偏差。這讓那些隻推崇數學論證的經濟學大佬心服口服。

特韋斯基和卡尼曼也是“標題黨”,他們把自己的理論稱為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

前景理論這個概念,連美國人也覺得迷惑。有一位在華爾街工作幾十年的財經作家曾問過卡尼曼:“為什麼要稱你們的理論為前景理論?”

卡尼曼坦言:“其實並沒有什麼深奧含義,隻是圖個響亮,讓更多人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