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英使馬戛爾尼赴京覲見乾隆皇帝,於是,當時世界上的兩大帝國有了一次錯位的遭遇。從英國使團來到大清帝國的第一天起,兩種文化、兩種製度就處於不斷的對話、交鋒之中。可惜的是,由於曆史、文化、心態、意識的差異,在不斷溝通、斡旋的過程中,雙方並未真正交手。
當時的大清帝國,雖已開始由盛轉衰,但在“十全老人”乾隆的心目中,大清即為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當兩廣總督郭世勳向乾隆上奏英使遠道而來為其祝壽一事時,乾隆龍心大悅,將之視為天恩浩蕩,福澤萬邦,化外之民,遠來恭賀。於是下旨相關州府,為英使北上提供方便,並悉心關照英使在華的生活事宜,以示其“懷柔遠人”的體恤之情。
但是,在祝壽這一冠冕堂皇的理由之後,乾隆及大清官員們無法預見的,卻是英國使團訪華的真正目的—打破清朝閉關鎖國的政策,拓展英國的對華貿易。或許,應當說,大清帝國上上下下從不覺得能從與英吉利的貿易中獲益。大清地大物博,天朝光宅四海,曆來都是薄來厚往,無須費心與外國通商貿易。事實亦是如此,英使隨後所獲賞賜,其經濟價值遠遠高於其所供之物。
在兩國使臣交往中,爭議最大的,便是英使覲見乾隆的禮儀。清廷堅持英使應對乾隆行三跪九叩之禮,而馬戛爾尼則強調,大清與不列顛王國乃地位平等之國家,若大清同級官員亦能向英王行同等禮儀,則英使亦樂意為之。這當然不是乾隆及大清官員們想要的答案,雙方一直為此爭執不休。最後,清廷以“化外之人,有綁腿之俗,不便叩頭”的托辭讓步,同意英使在覲見時以單膝下跪行禮。
隨後,馬戛爾尼向乾隆提出開放通商口岸、設立英使館及減免課稅等請求。乾隆認為大清乃天朝上國,物產豐厚,因此雙方不存在平等貿易的條件,最終以“與天朝體製不合”為由拒絕了英國的要求。馬戛爾尼沒有完成英王的使命,但卻不是無功而返,在華期間,使團成員留心觀察、記錄大清帝國的山水風物,民俗人情,回國之後即編輯出版,成為當時了解中國的第一手資料。與此同時,大清官員則忙於翻譯、修改英王給乾隆的書信,以悅龍心,粉飾太平。
馬戛爾尼風光而來,鬱鬱而去,他的外交失敗同時預示著中國將走向一個屈辱與災難的時代。二十三年後,英國第二次派遣訪華使團,英使拒絕向嘉慶帝行三跪九叩禮而遭驅逐,又二十四年,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大英帝國更市用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
清朝。東林山,連綿數十裏,山高壁陡,怪石林立。
公元1889年,寒冬,臘月。寒風凜凜,冰雪連天,本來怪樹叢生的林子早已也變成禿林,隻有常青的鬆樹在白雪皚皚的壓迫下依然屹立不倒,反而更加挺拔,針葉越發翠綠,給雪白一片的世界增添幾分並不豔麗卻充滿生機的色彩。
鹹豐皇帝坐在馬車上,半指多厚的棉大衣讓他的身材顯得臃腫,雙手分插進袖口裏,狐狸皮做成的大毛領高高立起,快將他整個腦袋滿進其中,即使如此,夾雜著粒粒雪片的刺骨寒風仍然如同刀子般刮在他的臉上,讓本來紅潤的麵龐變得血紅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