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吞涼州董卓自立 廢西園劉焉伏法(1 / 3)

潼關下一場大勝,終於掃除了朝廷頭上的陰影。中平六年八月廿三,正逢劉宏生辰,於是破天荒的提出在禦苑大宴諸臣。自從皇帝複活至今,已經好久沒宴飲了,並且還幾次下令,杜絕奢靡,群臣表麵上不說什麼,但背地裏也都對這事頗有微詞,今日,劉宏提出,群臣自然歡喜。禦苑內早已擺好矮幾,群臣席地而坐,劉宏端坐主位,看著四下的大臣。坐在上首的,是得勝歸來的功臣們,曹操、袁紹、董重、公孫瓚、劉關張等人,皆滿麵紅光。

劉宏率先舉起酒爵:“朕,為諸位公卿賀!”

大臣們紛紛舉起酒爵:“天子萬年!大漢萬年!”

喝了兩巡,劉宏便不勝酒力,離開禦苑了。劉宏一離開,大臣們才稍微放開些,紛紛向朝廷新貴們敬酒。

此時的劉宏,正準備籌劃更多的事,現在隻是暫時穩定了。仍有許多問題尚未解決,劉宏拿起筆,在一旁的竹板上,寫著:黃巾未平、割據不止、兼並無休。這幾條是目前大漢朝廷麵臨的階段性問題。其一是大規模的動亂雖然平定,但黃巾亂後遺留下來的農民軍到處都是,打著各種各樣的旗號為禍一方。其二是各州牧募兵自守,本為守備州府,卻漸生割據自立之心,對朝廷也是陽奉陰違。其三是土地大量集中在地主豪強手中,地主豪強隱匿人口,避稅不交,大量農民無地少地,淪為流民或佃戶,國家財政瀕臨崩潰。如果能把這三個問題全部解決,大漢或有一線生機,如若解決不了,恐怕....

劉宏也不多想了,寫完把筆一丟,睡覺去了。

山筠帶著三萬人馬回到河東,與董卓相見後,馬上就說出了心中籌劃之事:“如今韓馬新敗,定然士氣大蹶,正是取涼州的大好時機,董公若能吞據涼並,就憑這羌人鐵騎,也能橫掃天下!”

董卓思索片刻:“全憑軍師做主!”

山筠微微一笑,掏出地圖,指了指:“朝廷雖然平定東西羌亂,但元氣已傷,無論是西園軍還是邊兵,損失慘重,已經無力經略涼州,董公如今擁十萬之眾,隻要不襲擾司州,想那劉宏也隻能佯裝不知了。”

董卓用力點了點頭:“軍師,計將安出?”

山筠指了指整個涼州:“董公親率馬步兵三萬直取富平,牛輔、胡軫率麾下繞過彭陽,攻占安定。徐榮、段煨攻高平。之後會於金城!再兵分兩路,一路北上取河西四郡,一路南下,取隴西。如此,這涼州便是囊中之物!”

董卓低著頭,看著地圖:“軍師所言甚是,然則糧草不濟...如之奈何?”

山筠笑了笑:“董公不必憂慮,朝廷調撥糧秣均已入庫,去歲並州錢糧頗豐,又臨時征調,足夠大軍一年用度!”

董卓大笑:“好!那咱家就聽軍師所言!”

一道道命令下發出去,並州軍即刻行動起來。山筠此番又在並州調集糧草,經營後方,董卓身邊除了文士李儒,就是自己的親弟弟董旻與中郎將董越,三萬兵馬自頜陽而出,沿洛水北上,穿過落川,周圍全是羌族的部落,董卓便一路劫掠,一路前行,三個月後,攻克丁奚城,兵臨富平。

原本平定東羌亂後,朱儁於富平留下一萬人駐紮,但長安告急,朱儁便抽調了大部分人,如今的富平城,守軍不足五千,董卓到後,也不攻城,命人進城勸降,但守城者是朱儁麾下校尉尹端,尹端其人,與朱儁淵源頗深,原為會稽太守,慧眼識朱儁,對朱儁頗多提攜。後因征剿許昭失利,被州刺史舉奏,應問斬刑。朱儁悄悄到京師,花費數百金,買通主持章奏的官員,把刺史的奏章加以改動,於是尹端才得身免。之後朱儁平步青雲,便表其為左校尉。如今受朱儁之命守富平,豈能輕易投降。

董卓派李儒入城,不多時便被趕了出來,並帶出一封信,信中大罵董卓無恥,董卓登時大怒,砰的一聲,掀翻了書案。

李儒猶自憤憤不平:“董公!那尹端欺人太甚!下官願領精兵五千,誓殺尹端,獻於麾下!”

董卓一看,尹端如此無禮,皺眉道:“給你一萬精兵,日落前,攻克富平!”

李儒領命而去,隨即點齊兵馬,奮力攻城。尹端早有準備,滾木雷石不要錢的往下丟,李儒猛攻了兩三個時辰,硬是沒摸著城牆,一戰便折損近一千人。李儒也紅了眼,哪管什麼文士風度,披堅執銳,衝鋒在前,士兵見狀,各個奮勇當先,不避矢石,終於是將雲梯搭在了城牆上。

尹端守軍不足,開始還能勉強支應,隨著時間的推移,戰事愈緊,守軍岌岌可危。尹端也是發了狠,命人熬了大鍋開水,一鍋一鍋的澆下去。並州軍披甲率不是很高,很多人被燙的皮開肉綻,立刻喪失了戰鬥力。李儒無奈再次敗退下來,董卓看著攻城狀態,即命鳴金收兵。

李儒來至中軍帳請罪:“董公,下官損兵折將,請董公降罪!”

董卓笑了笑:“孝儒多慮了,勝敗乃兵家常事,你且去休息,明日再戰!”

李儒退出大帳,董旻董越聯袂而來:“將軍!此一戰傷亡三千餘人!何不降罪李儒?”

董卓擺了擺手:“孝儒隨我多年,豈能隨意加罪,富平急切之間,難以取得,如何是好?”

董旻是董卓的親弟弟,沉吟一下:“將軍,富平城高,難以攀登,莫不如掘地而入!”

董卓眼睛一亮:“著啊!好好好,董旻,你率三千甲士於東門外掘地,董越率一萬精兵,猛攻南北二門!今日務必破城!”

兩人應諾而去。隨即各自準備,董旻再東門外一處小山包後開始掘地,董越更是猛攻南門,尹端見東門外隻有疑兵,便率軍支援南門。

南門城樓上,尹端身先士卒,手持長槊,左殺右擋,端的是一員猛將。董卓在城下看著,忽起了愛才之心,用手一指:“那是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