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四九城的喪事兒習俗大約分為以下。

挽聯:一個人舉著上聯,一個人舉著下聯,並排而行;如果人少而挽聯多,就由一人舉挽聯。挽聯的數目不受限製。從一對到數十對甚至數百對以上,一般都是將名人送的挽聯放在最前麵。

匾額∶是用紙火鋪裱糊出來的紙匾。

花圈∶在官罩(罩在棺材外,掛有繡片的木框)的四角上一般都掛著名人和近親送的花圈,其他人送的花圈和花籃由雇來的人舉著。

紙活:為一對“引路王”、一個“打道鬼”、噴錢獸、金童(金童執幡,提爐)、靈人、廚子、老媽兒、使喚丫頭、使喚小子各一個、若幹抬尺頭桌子(桌子上擺著綢緞衣料、金山銀山、文房四寶和古玩陳設)、若幹對四季花盆,其他紙火如筵席、戲出(通常糊些如《三娘教子》以表達父母養育之恩的戲劇)等。

鬆活∶有鬆獅子、鬆亭蓋、鬆駱駝、鬆狗、鬆紮和合二仙、鬆紮鶴鹿同春、鬆紮八仙人和鬆紮二十四孝等等。

執事:北京喪禮的執事分為前三件、三半堂、五半堂、一堂、三堂和五堂等六種。

響器:官鼓大樂、喪鼓鑼鼓、清音鑼鼓、文場和西樂隊。

僧道:穿黃袍的喇嘛,穿灰袍、披袈裟的尼姑,穿藍袍、披法衣的道士,穿青袍、搭饅衣的男女居士,穿青袍、披袈裟的和尚。這些通常都不敲打法器。

送殯的親戚和朋友。

孝屬(死者的家人子女)。

大杠抬著扣有紅緞繡花棺罩的靈棺。

後擁就是把一些執事用的黃絛子連成一排,由人舉著。

送殯的車輛前清時多用轎子和轎車,排列順序是∶先為孝屬車,再為帳房車,最後才是來賓車。

通常,出殯行列到了城門口後為了讓出殯的隊伍加快前進的速度,以便及早到達墳地,杠夫都要由64人減至32人,甚至減到24人。此時的執事都要撤銷,響器隻留官鼓大樂和和尚各一班。鬆火和紙火隻燒一部分,而一般的送殯中的親戚和朋友也在此處鞠躬離開。

至於貧戶,出殯行列就非常簡單了。老北京人用“八個人,一杆尺,五個和尚一堆紙”來形容極貧困戶的發喪者。這些特別貧困的人家發喪時,僅用八名杠夫和一個杠頭將薄皮子材一抬就算完事。比這稍微好點的不過有幾個吹鼓手(北京人稱為“得兒拉嗚”)而已。亡者的孝屬在中間,送殯的親友則隨後,再後邊由8個或16個杠夫抬著靈棺。棺材上麵蓋著一麵繡有花的“過棺罩片”,在靈棺前麵和後麵紮上一二個由近親們送來的花圈,出殯隊伍的最後麵有一二輛拉著送殯女眷的四輪馬車或人力車(“洋車”、“三輪車”)。

不過這些基本上也都被政府禁止了,當然也有少部分人家偷偷在用這樣習俗辦理。

現在的人兒用的是大部分人家都用的方式。

人死後的停喪日期因家境不同而有長有短。除“四天接三五天埋”和極貧之家不計時日外,有七天、九天、十一天、十三天和三七、五七、七七(四十九天)種種日期,都是三日接三,出殯前一天伴宿,其中念多少棚經是隨便的。

早年人死後很少借廟宇移靈辦事的,都是在本宅搭棚辦事。人死的當天一方麵準備棺殮,一方麵就找棚鋪搭棚。

搭棚是平地立杆,頃刻便成樓台,和杠夫抬杠全是北京特有的技術。所搭的棚按不同季節區分質料:冬日搭“暖棚”、“布棚”;夏日搭“涼棚”、“席棚”,凡四麵上一半玻璃的叫做“玻璃棚”。

以形式分:大富之家可搭“起脊棚”、“三殿兩卷棚”、“一脊一平棚”,有脊棚隻能用在喪事上。

中等人家都搭“平棚”,上塑玻璃。下等人家好的可以搭“一撒竿涼棚”,次的隻能支“布帳子”。

賈東旭本來是橫死之人,按理來說都是草草收場。

但是賈張氏認為他們家怎麼也是中等人家,所以讓廠家麵報銷給弄了個按理平棚。

也不知道人都死了還講那排場做甚。

喪事靈前應有“月台”,並有頭二三號之分。頭號月台上有天井,可以由前、左、右設階,二號稍小一點,三號設天井,隻前方一階。

窮家沒有月台,可以平地安欄杆,再窮連欄杆都可不用。有身份的人家,棺木例加紅錦“落地罩”,左右設幔帳,由外看不見守靈的喪家婦女。

靈前紮素花靈幃,前掛白布靈幃,棺前設紅錦大坐椅,椅前設靈桌,桌上設“悶燈”和五供。

旗籍世家還在桌前設矮桌,上放“錫奠池”,池左設“執壺”和“奠爵”,備來賓奠酒致祭。如遇皇帝賜奠或尊長上輩致奠,即改設高茶幾,以便立奠。漢人不設奠池,體統的人家設高茶幾,預放香爐燃炭,備檀香,為來賓拈香致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