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汴京失陷(1 / 2)

趙宋朝廷舉措失當之際,就在女真人得意忘形之下了一張巨大的網,將那趙宋朝廷和女真人全都罩了進去。五十萬禁衛陸軍、十五萬禁衛海軍、十五萬禁水軍和一萬警衛軍出動,僅留二十萬警衛軍留作防守,一場翻雲覆雨顛覆漢族命運的大戰即將爆發,目空一切的女真人即將遭遇滅頂之災。

由於盧俊義嚴令一切軍事行動隱秘,而且在靠近邊境之地都打著宋軍的旗幟,裝作勤王之師,來麻痹女真人和趙宋朝廷,所以表麵看起來盧俊義的齊國一片平靜。

而在趙宋朝廷上,對盧俊義的軍事行動自然是半點不知,他們的投降與抵抗之爭持續了很長時間,也沒有阻止金軍前進的步伐。宋朝君臣還沒有吃夠猶豫不決的虧,在此緊要關頭,他們還在爭吵不休。等到京城被困,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宰相唐恪也覺得金人凶惡,“縱使為奴隸也不可得”,私下裏建議趙桓趕快突圍遷都,作為權宜之計,以備將來再恢複疆土。

但是其餘的投降派引用了蘇東坡的名言“周朝失計,莫如東遷”,勸阻趙桓不要如此行事,意思是,周平王把都城從鎬京遷到洛邑(洛陽),結果失去了對諸侯國的控製,導致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號令天下卻理的局麵。

然而趙桓趙桓經過長久考慮後,終於下定決心,發誓說:“朕今日當死守社稷,絕不逃避。”想當初金兵第一次圍困東京時,他不應該逃跑卻一心想逃跑,到了這一次,東京肯定是守不住了,該逃跑時他倒是不想逃跑了,準備與社稷共存亡。

不過趙桓趙桓準備逃跑也是有私心的,因為道君皇帝宋徽宗已經回到了京城,如果他逃跑了,宋徽宗宣布回複原位或者再立新君,皇帝的寶座就沒有了。隻要他在京城,跟金人好好談判,就算是割地賠款也不會丟失皇帝的寶座。至於恢複失地那是將來的事情,現在可以不管那麼多。就這樣,趙桓下定決心留在京城,也給自己的一生留下了失敗與屈辱。

金兵自從靖康元年十一始圍困東京,趙桓趙~令將士、百姓、僧道一幹人等上城牆守禦,又設置了東西四壁的守城官員各一人,另外還準備了一萬人的機動部隊,隨時防備敵人地突破。可這些新招募來的守城士兵,很多是市井上的遊手好閑之徒,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幹一些欺壓老百姓的事情還可以,行軍打仗就肯定不行。更令人啼笑皆非地是,這些人與金兵在城上城下對峙,任憑金兵在城下運石伐木製造攻城工具,他們竟在城頭上老老實實看著,連弓箭也不發射一支。讓這些人保衛首都真是難為了他們,他們作戰的唯一要求就是必須給賞錢,否則就不動手,根本沒有“抗金救國,保家為民”的想法。

金軍在完成步地準備之後,晝夜攻打,每天都是矢石如雨,殺聲震天。宋軍被欺負到頭了,也不等什麼賞賜了,開始針鋒相對抵抗,雙方也互有勝負。

桓趙桓到此時方才發揚出趙宋朝廷立國時的精神,每天都披掛著鎧甲登城視察戰場,用皇宮內廷做的禦膳犒勞將士。

十月的東京城十分寒冷,連日的雨雪,寒風刺骨,將士們在趙桓趙桓這仿佛是回光返照似的感召之下,冒著風雪繼續抵抗,結果凍死了很多人。趙桓趙桓被將士們的精神所鼓舞,他在宮殿中光著腳祈求上天放晴日出來,使他的將士少受一些罪。這一次,天不佑趙宋朝廷,卻變本加厲地把雪下得越來越大。

趙桓皇帝趙桓每天騎著馬在京城裏四處督戰。道路很泥濘。他頂著風雪艱難地行走。

唐恪跟著趙出行。被人民群眾認出這是投降派領袖。差一點就被打死了。他僥幸逃脫後。請求辭。趙桓免去了唐恪地宰相之職。任命主戰地何栗為相。孫傅為同知樞密院事。

但是。趙桓地這次任命可不比上一次李綱地臨危受命。何栗雖說是主戰派。但純粹就是一個酸臭文人。不諳軍事謀略。在金軍兵臨城下之際。仍然繼續飲酒賦詩、賞花觀月。新任命地同知樞密院事孫傅也是一個標準地廢物。在軍事指揮上一竅不通。

有一天孫傅讀丘浚地《感事詩》。讀到“郭京楊適劉無忌。盡在東南臥白雲”地時候。突然一動。覺得如果把這幾位仙人訪求到。不就可以化險為夷了嗎?

孫傅下令在京城訪求郭京、楊適、劉無忌這三位傳說

人。結果還真有一個龍衛兵副都頭叫京。此人喜鬼還小有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