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建國大業(2 / 2)

遷洛陽後不久。盧俊義召開第一次朝會。商議新朝各項製度。

這次朝會又名禦前會議。以後製定國策和其他各項重大決定都要通過禦前會議地決策。參加禦前會議地人員是政務院、軍務院、議政院、議法院、廉政公署、情報總署、複興黨總署、玄教總署、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及其下屬部級單位地主要官員。此後又從上麵地十個結構裏各自挑出一人。組成了十人內閣。做為盧俊義地顧問團隊。協助盧俊義處理一些平常地奏章和不是太過急切地國家大事。類似於後世明朝地內閣製度。

關於征集國旗、國徽、國樂、紀年地意見稿已經提前一年放到各地。就彙集上來地設計稿樣經過禦前會議地篩選。再經由盧俊義地敲定。自此頒布下去。

國旗為金龍紅旗。金龍象征著皇權至上。而紅旗既象征著鐵血征戰四方地決心。也象征著華族百姓們在皇帝盧俊義地帶領下日子會紅火火地興旺下去。國運也會宏盛下去。

國徽的中間是一輪紅日照耀下地中華門,國徽的邊緣則是祥雲環繞,象征著國勢升騰。

國歌是《滿江紅》:“怒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這歌在靖康二年就由盧俊義寫出做為《禁衛軍進行曲》傳唱,這個跟後世的《義勇軍進行曲》一樣,表達了“勿忘國恥、報雪恨”的民族情緒,深得盧俊義之心,便不顧心裏對嶽飛的一些愧疚將這詞設立為國歌。看著嶽飛在唱誦國歌時,盧俊義不禁有種恍然隔世之感,這個感覺太奇怪了。

而作為新的軍歌,被禁衛軍和警衛軍傳唱的歌曲,則是《詩經風》裏的《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這是一作為對那些在過去曾傷害過、現在正傷害著、將來準備傷害中國的敵人們的厲聲斷喝。

盧俊義毅然決然廢除了往昔的天幹地支紀年法,也廢除了帝王年號紀年法,同時在心中也廢除了那個公元紀年西元紀年,洋鬼子的救世主對於中國人算個屁,那個年代以那個紀年為準是為了與世界接軌,如今的盧俊義君臨天下,世界看東方東方看中國,所以盧俊義搬出了黃帝紀年法。之所以用黃帝紀年,究其原因是盤古、華胥、伏羲、女媧這四神誕生時人間人煙稀少並未構成社會也沒有形成原始中國,中國的雛形是從黃帝開始,盧俊義給自己定出了一個公式:黃帝紀元=公元紀元2870年,所以盧俊義創立新中華帝國這一年是黃帝1年。為了簡便日後的紀年方式,盧俊義還創出一個名為“華元”的紀年方式,從新帝國開始這一年算起,黃帝開辟那一年就算做華元前年。

統一全國語言文字,逐步推行簡體字和普通話,普通話以洛陽話為標準音。洛陽話原是東周通用全國的雅言,《詩經》的語言就是雅言,孔子講學用的就是雅言,而不是魯國方言,孔子成為推廣民族共同語的先驅。魏晉南北朝時,以洛陽語音為標準的“通語”從中原傳向北方和江左一帶。

隋煬帝楊廣以洛陽為都,把數萬戶富商大賈從全國各地遷徙到洛陽,推廣以洛陽為代表的正音和正語。唐朝時,洛陽話被看作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唐代科舉時賦詩作文也提出了語音方麵的要求,即要符合從魏晉南北朝流傳下來的以洛陽語音為標準音的《切韻》的規範。洛陽話和汴京話十分接近,兩地流傳的語音被稱為“中原雅音”,“中原惟洛陽得天下之中,語音最正”。

天下暫設四十道和五直轄府,河南為第一要道,五直轄府為中京洛陽府、東京開封府、西京長安府、北京大名府、祖京範陽府,以後會設置二十五行省一百個道和十直轄府。(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章節更多,支持&&!)

如果您覺得《宋之梟雄盧俊義》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7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