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四章 光與光之間(III)(2 / 2)

古鬆怒視這二人。“好。你們是英雄好漢。我古鬆是懦夫……罷了。我隨你們去東京送死就是了。”

“古鬆你不用去東京。”楊華冷冷地說。他對這個家夥異常不滿。語氣生硬地說:“太原這邊也需要人坐鎮。這是我的老窩。不容有失。你留下。小心提防西麵的黨項人和北麵地金軍。若有事決斷不下可去問夫人和張知府、虞先生。”

“是。”古鬆一拱手。“既然黃公公決定出兵東京。我決定。後天就出發。”楊華舉起手。“此次出兵。我當盡發河東軍精銳。遊奕騎一千、陌刀隊一千五百人、捧日軍七千人。後勤司立即準備好糧草和器械。若不夠地。可命隆德那邊預先準備。”做為一鎮的節度使。按照太祖時地舊製。還要兼領一個州府地軍政。而隆德府以前是楊華做觀察使時的駐地。很自然地歸他節製。

“讓隆德勒緊褲腰帶再支持我河東軍一次。不要怕糧草不足。餓著肚子就不能打仗了?”楊華惡狠狠地盯著眾人:“此戰關係我大宋氣運。斷斷馬虎不得。你們都是隨我征戰千裏地老兄弟。這次若退縮不前。消極避戰。別怪我軍法無情。”終於作出這個決定了。雖然這大宋腐朽沒落到極點。可他終究是我漢人的國家啊。難不成還為我河東軍一己私利而不顧東京百姓的死活:“此戰地關鍵是要快。必須在一個月之內趕高東京城下。都下去準備

做出這個決定之後。楊華隻感覺心中一陣暢快:就為這大宋的天下在努力一把吧。雖萬死而不悔!

“得令!”眾將軍都大聲應道。大家都是軍人。一聽說要打仗了。都提起了精神。一股殺伐之氣彌漫在空氣之中。軍退下。楊華看了看正神遊天外的黃公公。咳嗽一聲:“黃公公今天做得很好。”

“啊……都散了。怎麼樣?”黃彥節猛然驚醒。

“後天就出發。”楊華鄭重地說:“公公。官家有明旨盡廢勤王之師。我等抗製不遵。這事還請公公和我聯名寫封奏折給陛下。說明其中厲害。”

“好的。好的。”黃公公突然從懷裏掏出楊華以前送給他地金絲蟈蟈籠。得意地說:“楊大人。我的蟈蟈居然還活著。”

楊華:“難道你每日都將這籠子揣在懷中?”

楊華:“……夏蟲不可以語冰。公公地蟈蟈已經看到雪了。“見過侯爺。”

“萬老爺子。我正要去找你。器械可都準備好了?”

“已經辦妥。”萬千興奮地告訴楊華他已經為河東軍新造了十萬支箭和一萬支全鐵床弩箭。因為這麼多軍械運輸起來異常麻煩。萬千還設計出一種獨輪手推車。加上河東軍已經初步騾馬化。長途行軍的速度在這個時代應該算是第一流的。有了這種手推車。萬千對楊華說。如果不出意外。應該能在一個月之內趕到東京。

“對了。捧日軍的裝備準”捧日軍有七千人馬。又都是步兵。若全裝備成鐵甲。戰爭成本太高。因此。楊華參考明清時的棉甲設計出一套輕便的裝備。現在天氣又冷。穿棉甲可比陌刀軍的板甲暖和得多。

“已經準備好了。一人一條長矛和一副棉甲。”萬千告訴楊華。捧日軍士兵對這套新準備非常滿意。要知道。這種新式鎧甲總重量不過二十斤。穿在身上行軍打仗都非常輕巧。不像步人甲。一但穿在身上。走路都困難。自然談不上機動能力。

“這鎧甲好。”萬千說:“普通弓箭射上去根本紮不透。對了。侯爺。捧日軍現在有五千長槍手。兩千弓弩手。比例是不是不對。”宋朝軍隊中弓手占七成。最求地是遠程打擊力量。現在楊華反其道而行之。不知道他是怎麼想的。

楊華微笑不語。弓手再多。也隻能做防禦之用。而造一張弓所費巨大不說。還要花很長一段時間。特別是神臂弓。光弓身就要造三年。上了戰場也沒多大用。

弓手存在的意義是被動防禦。而河東軍的信條是進攻。

他隻需要一支敢戰的可以源源不絕被製造出來的低成本步兵。或許。長槍手是最佳的選擇吧:簡單的裝備、紀律、鋼鐵般的意誌。由長槍手組成的捧日軍將在他地作戰思維中扮演重要角。至於陌刀軍和騎兵。這兩個兵種訓練周期長。裝備昂貴。再多就不是現在地河東鎮所能負擔得起的。

:新一卷開始了。請大家將手頭地保底月票投給本書。投給六軍。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