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五章 先發製人(3 / 3)

王靜輝為了寫這份奏章,閉門謝客整整半年,每天都是和李管事等徐氏和他旗下有關人員交談,這份被後世稱為“貨幣學”、“金融學”的“奠基之作”就是這麼寫出來的。王靜輝的一些粗糙的概念和李管事等精通運作的人合二為一相互補充,終於誕生了這本奏章。盡管在後世專門研究人員看來,這本奏章所認識到的內容還非常粗陋,但是在現在已經是這方麵最好的著作了,它所提出的種種概念和觀點在漫長的歲月中成為大宋經濟領域的指導參考,幾乎所有大宋內政的製定都和這本奏章有著或深或淺的關係,由此可見這本奏章的重要性和權威性。

僅僅是在福寧殿中的四天答辯就可以說服大宋統治高層顯然是不夠的,不過皇帝趙頊和他的大臣們還是通過了“以黃金為鎮庫”、“發行金幣、銀幣”、“以國庫中的金銀儲備為參考發行交鈔”等等措施,當然這些措施在王靜輝的建議下製定出了不同的法案,將陸續在兩年之內來推出——在王靜輝並不擅長的方麵,他寧可慢慢的摸著石頭過河也不會像王安石那樣在“沼澤上開法拉利”。

有意思的是大宋朝廷發行金幣、銀幣這樣的貴重金屬貨幣依然繼承了其發行銅錢的特色,同樣是孔方錢。不過金銀錢幣的樣式是確定下來了,但是在王靜輝的“阻撓”下依然放緩執行——大宋到現在其度量衡非常混亂,至少在王靜輝的眼中是這樣的,有很多度量衡換算都是十六進製,這在他看來是十分繁瑣麻煩的。

在度量衡的問題上,王靜輝早在搜羅到沈括和蘇頌後就開始這方麵的工作了,不過那是在內部試行的方案,在外界並沒有公開使用過。對於大宋的度量衡換算,已經折磨了王靜輝很長一段時間了,對此的解決辦法最佳方式便是通過行政手段來推廣新的一套度量衡,而且這套度量衡必須是以十進製為基礎的。

在這次重新設計度量衡的過程中,王靜輝巧妙的利用了皇帝趙頊的虛榮心,其實說白了就是以趙頊的腿長定義為米,以此為基準來定義分米和厘米,當然長度的單位是十進製的。在以前所生活的時空中,他在上學的時候曾聽到過老師談及這些西方的度量衡單位有很多是以當時國家君主的鼻子、手臂長度單位來定義的,沒有想到自己在這個時空也借機拍了皇帝的馬屁。拍馬屁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度量衡改革算是有了一個非常好的開端,古人那套度量衡係統實在是太煩人了,能夠以一記馬屁來開個好頭,王靜輝並不在乎後世有沒有人來罵他。

有了長度單位的定製後,很容易的便得到了體積的度量衡,由此以立方分米水的重量得到了重量的度量衡。為了建立一個標準的參照物以供推廣,王靜輝派人使用黃金專門打造了十個黃金長方體,長度正是皇帝趙頊腿的長度,這十個標準參照物被分別安置在大宋皇宮、華英書院、西湖書院和其他相關衙門當中。

新的度量衡推廣需要時間,不過新的度量衡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計算上比以前的度量衡製度容易了許多,而且新的度量衡有嚴格的標準可以參考。以前地主家裏“大鬥進,小鬥出”的把戲不容易玩得轉了,現在州縣衙門當中都有朝廷頒發的標準量器,以示公證,旁人做不做假隻需稍微比對即可,這樣一來至少百姓們倒是歡迎的緊。

啟動新的度量衡製度以替代舊製是一件繁瑣的事情,至少對於戶部官員來說就意味著龐大的工作量,而對於工部等技術部門來說則是一大福音——沈括和蘇頌等人期盼依舊的“標準化”終於有了根據,可以嚐試進行實驗了。

也許新的度量衡製度還有很多缺陷,但是這隻是人們的習慣問題,十進製的優勢決非是十六進製所能夠相比的,大宋的百姓一定會在最短的時間裏適應這些新的變化,而渡過了這一段比較混亂的時期之後,其對大宋的推動作用則是難以想象的,王靜輝相信在行政手段的幫助下,新的度量衡製度將會很快的普及開來。

“史書上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便統一了度量衡,秦朝推廣新的度量衡才用了幾年?行政手段的威力是無窮的,要不然歐陽修也不會想到使用行政手段來推廣古文運動,從而使得古文運動在短短數十年之中便達到了巔峰,而唐朝的那兩個八大家韓愈和柳宗元可是幹了一輩子也沒有什麼成果!”王靜輝心中暗暗想到。

(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CMFU.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