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太傅是諸皇子之師,以老師之資斥罰學生……嗬嗬,就怕沒有哪個皇子敢輕易招惹這位費大人啊!”汪銘道也明白了過來。
“不招惹最好,那就是皇上想要的。不過,老師罰學生,那可有的是理由!”佟國維又笑了起來。內務府管著皇家的內庫,是八旗的俸祿來源,宗室想要找費老頭的麻煩,就得先想好後果;禦前大臣負責皇上的隨扈侍衛,太子太傅可以使得費老頭麵對皇子宗室時有超然的地位,康熙這個圈子轉得可是真夠大的。以後這些皇親國戚們如果犯到了那費迪南的手裏,想上皇上那裏求情都不知道能不能見到麵兒了,恐怕隻有等著挨整的份兒!
“嘿嘿,皇上本來的目的恐怕隻是看著朝中沒人能靠得住,這才想讓這費迪南稍壓一下阿哥黨和*的氣焰,反正這老家夥也夠老的了,過個幾年正好退下去。不過,凡事哪能全都預料的到?費迪南啊,以後如果那些宗室去找你的麻煩,你可不能怪我。這北京城哪有那麼好進?就是沒有我在這裏煽風點火,京旗回囤這事上你惹了那麼多人,也肯定會有人來找你的麻煩的。再者說了,如果連這些宗室也擺平不了,你怎麼去對付那些皇子?權當練手吧!我賭你嬴!哈哈哈……”佟國維又忍不住暗暗得意起來。
……
****************
王謙和、王謙受兄弟倆是晉商裏的大魁之一,雖然還比不上亢嗣鼎,也是天下聞名的大商家。尤其是他們還曾經為清廷平定吳三桂出過不小的力,還受到過康熙的親口褒獎,跟官場上也是頗有聯係。
不過,現在這兩兄弟的日子卻是不太好過。
這倒不是有什麼人想跟他們做對。山西商人比起徽商來有一個巨大的優點兒,那就是他們都很抱團。做生意還是幹什麼別的,在一般情況下,他們不會出什麼陰招損招,甚至於,他們連搶地盤兒的事都不太願意幹。所以,在商場上敢得罪山西商人的還沒多少個。
王謙和兄弟兩人之所以煩惱,是因為莫睛對他們的不理不睬。
莫睛對山西商人們來說已經不算是陌生人了。那個女人是東北的商業魁首,而且,與他們這個晉商的團體不同,莫睛幾乎是一個人獨自撐起了東北的一片天,差不多就是一家獨大。再加上這個女人的地位極高,每次都是所以的晉商魁首們聚集到一起,才有資格跟她談話。不過,自從上一次晉商們拒絕了這個女人組建銀行的邀請之後,雖然在東北的合作還在繼續,可是,雙方已經很少聯係了。
可是現在,晉商們卻已經為當初的決定感到後悔了。
莫睛沒能獲得晉商們的支持,轉而在一年半之前與徽商魁首王維和一起組建了一家“彙豐銀行”(嘿嘿嘿……)。本來,基於對莫睛的重視,晉商們也相應的收緊銀根,準備好應對這個新鮮事務的挑戰。可是,讓他們感到不解的是,莫睛和王維和的這家銀行居然光是組建就耗去了足足一年的時間,這一年的時間裏,彙豐銀行居然沒有做一筆生意。雖然感到有些好笑,可是,晉商們依然沒有放鬆對這兩個人的注意。然而,盡管已經做了多方準備,在彙豐銀行開業的半年間,他們在江蘇、安徽以及浙江等地的份額,就被彙豐銀行強勢的擴張給壓得喘不過氣來。這既與前期莫睛和王維和周密安排有關,也與彙豐銀行所推出的那些與錢莊完全不同的業務有著很大的聯係。而這裏麵最可怕的,卻是莫睛開鑿出的一口井。
晉商們誰也沒有想到,莫睛居然會不惜耗費兩年的時間去開挖一口井……一口深達三千尺的天下第一“鹽”井!
四川自貢產鹽的曆史已經有千年之久了。自東漢年間便已經有井鹽出產,唐宋之時已經是聞名天下。
可是,誰也沒有料到,自貢的井鹽生產還遠沒有到達其頂峰。
莫睛在自貢一個叫做長偃塘的地方附近,用兩年的時間,花費數十萬兩白銀,居然硬生生挖出了一個可以每天產鹽一萬多斤的大鹽井:燊海井。而在這個大鹽井之後,莫睛又連續在附近挖出了二十口深淺不一的小井,每天的產鹽量堪稱恐怖。(燊海井是清代道光年間挖出來的,深1001.42米,是世界第一號,之後的數十年間,西方人也沒有這種技術。抗日戰爭期間,自貢年均產鹽24萬噸。)
而如果僅僅是產鹽也就罷了。據說那口鹽井還同時噴出一種氣,一種可以燒火的氣。那個莫睛用一種抽氣機將這種氣抽出來,再用管子聯通,直接抽到灶房用於熬鹽,每天出的氣足夠熬製將近三萬斤食鹽。也就是說,鹽井挖成之後,莫睛隻需要再出幾口熬鹽的大鍋就能坐著數錢玩兒了!